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29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王志强 《当代韩国》2014,(3):121-124
正按照陈寅恪的说法,"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1就是说,举凡一个新时代的新研究,不仅要有新材料,更要有新的问题意识。近年来国内外学界有关东亚历史的研究热潮,与21世纪初东亚各国寻求建设一个东亚共同体的现实努力显然是具  相似文献   
52.
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提出了"神游冥想、了解之同情"的思想,它不仅是针对哲学而言,也是针对史学而言。它既是一种史学境界,也是一种史学方法。正是凭借这一治学思想和精神,陈寅恪才在史学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53.
长期以来,在海峡两岸,罗家伦均被明显低估,甚至被刻意丑化——有的评者贬损他是名不副实的庸才,有的讥诮他是夤缘附骥的政客。若以事实权衡,则前者的评价太低,后者的评价太酷。历史学家陈寅恪治学谨严,论人素不轻许,王国维、刘文典、傅斯年能够得到他的推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罗家伦居然也能入先生的法眼,就有些令人意外了。罗家伦身上最醒目的标签莫过于五四健将,他与政党政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并非潜心于典籍、致力于学问的纯粹学者。陈寅恪高看  相似文献   
54.
王震亚 《民主》2012,(10):21-24
古人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晋·袁宏《后汉记·灵帝纪上》)在20世纪的中国教育界,却有一位堪称经师与人师合一的史学家陈垣(1880—1971)。陈垣,字援庵,广东新会人。从前清、民国到新社会,可谓历尽沧桑;从曾经的基督教徒到共产党员(1959年入党),又能与时俱进;20世纪50年代,被毛泽东誉为国宝。不为乾嘉作殿军陈垣既不同于陈寅恪,系名门之后,有家学渊源;亦不同于胡适等人,有游学欧美的经历;完全是靠持之以恒的苦读,得以自  相似文献   
55.
1904年,陈寅恪兄弟三人负笈东瀛。因为陈寅恪身体不好,在日本患上了脚气病,1906年寒假返家后,母亲俞明诗不忍让儿子再东渡,陈寅恪在国内转入上海复旦公学学习;1909年,陈寅恪赴德国著名大学柏林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56.
文章从女性社会学视角出发,比较分析<桃花扇>和<柳如是别传>的女主角李香君和柳如是的形象和作为,探讨了孔尚任和陈寅恪这两位著者女性观的异同,有助于启发我们去构建现代女性观和性别文化,促进男女两性的平等相处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7.
红豆树下     
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常熟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柳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  相似文献   
58.
李兴濂 《各界》2011,(8):1-1
陈三立是何许人?乃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陈寅恪之父,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59.
游宇明 《各界》2011,(9):1-1
咱们这个社会比较推崇“会来事”、“会做人”的人,“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许多人的人生哲学。看重原则、讲究坚守的“书生气”一向遭贬斥。然而,在我看来,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世故、圆滑,恰恰是“书生气”。  相似文献   
60.
刘梦溪 《各界》2014,(9):31-31
我们常常感到人文学术是没有什么力量的,内心常常充满了无奈。但读了陈寅恪先生的书之后,对他的学问有一定了解之后,我觉得,史学、诗学等人文学术是有力量的。陈寅恪先生的学问之所以有力量,因为他是大学问家,不是小学问家。能成其大,见得大体,所以有力量。就像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一样,王国维说他们的学问是能成其大者。还有,陈先生是思想家。简单以史学家目之,未免把他的学问看小了。他更不是一个简单的材料考据者。当然,他文、史二学方面做了大量考证,但是他在甄别考证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常常放出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