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中国共产党   52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曹天生 《世纪桥》2005,(8):44-47
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重心由华北转到华中。先是命令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全部开到长江以南指定的狭小地区,企图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便于各个击破。在中共中央针锋相对地进行了斗争以后.1940年10月19日,又由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发出诰电,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1个月内全部开到灾情、敌情并重的黄河以北.欲陷八路军、新四军于绝境,并调兵遣将,在皖南集中了7个师8万余人的  相似文献   
42.
晓农 《湘潮》2004,(3):49-52
一道道载着重要军事情报的电波,从黄浦江畔越过千山万水,传到中央苏区,由中革军委报务员接收翻译后迅速送达全面指挥红军作战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周恩来。情报均来自于《战斗在敌人心脏的红色谍工》,它对于中央苏区打破敌人“围剿”,无疑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
皖南时期项英与叶挺合作背后的矛盾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两人认识上的分歧,又有革命经历和个人性格方面的不同,最为重要的是由于新四军领导体制内存在的矛盾而造成的领导错位。正是由于这一错位的领导关系造成了项英与叶挺矛盾始终难以消弥,也直接导致了皖南新四军的惨败。  相似文献   
44.
佚名 《党的建设》2008,(2):62-62
叛徒"机密信"设下圈套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之后到1937年春,赣粤边红军游击队在油山地区已经坚持了两年半。除了在突围前项英、陈毅收到几封党中央的指示  相似文献   
45.
《党史天地》2007,(8):35-36
项英认为“富田事变”是反革命暴动证据不足 毛泽东说:必须对其进行坚决打击 项英一上任,就遇到了“富田事变”。为了解“富田事变”的原因,项英从总前委调来了各种文件、材料。当天夜里,在一盏小油灯下,仔细地阅读着。其中,毛泽东于1930年12月20日写的《总前委答辩的一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毛泽东在这封信中写道:“此次红军中破获AB团4400以上,AB团已在红军中设置了AB团的总指挥、总司令、军师团长,5次定期暴动。制好了暴动旗,若不严厉捕灭,恐红军早已不存在了。”  相似文献   
46.
《党课》2010,(14):101-103
母亲之谜 1938年,郭青老师把我带到延安时,我听说妈妈(张亮)就在一个月前刚刚到过延安,把弟弟留下来后离开,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她。我也错失了跟妈妈见面的机会。  相似文献   
47.
在红色故都江西瑞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而98岁高龄的长寿冠军是一位有着不平凡历史的革命老人,她就是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委主席项英的机要员兼家庭保姆,原红军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毛泽覃的生死至交——张桂清。  相似文献   
48.
皖南新四军转移问题,与苏皖地区的局势发展密切相关。项英曾两度尝试东移苏南,但为了维护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大局,且苏南局势发生变化,东移方案被迫搁置。此后,因皖东新四军无法收复无为,划界谈判前后国共博弈激烈,加之苏北局势复杂动荡,皖南新四军在转移问题上屡有反复,并最终遭遇挫折。透视此中的多方互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中共平衡整体与局部利益的艰难、新四军内在多元格局造成的战略协同问题,以及国共关系在微妙平衡下的多重走向。  相似文献   
49.
陈毅元帅生前有诗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以此诗意境言项英、陈毅及南方各游击区同志的斗争精神,那是再贴切不过。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他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实现了党的战略意图,保住了革命火种,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可传可诵的一章。  相似文献   
50.
在二月罢工和五卅运动中1 92 3年 6月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结束后 ,首次当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的项英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 ,秘密潜回武汉 ,继续领导工人运动。这时的工运工作 ,比“二·七”大罢工前要困难得多。“二·七”大罢工前 ,吴佩孚为笼络人心 ,曾发表过“劳动立法 ,保护劳工”的通电 ,工人运动处于合法的地位 ;“二·七”惨案后 ,吴佩孚撕去了假面具 ,公开投靠帝国主义 ,实行屠杀政策 ,严禁工人集会、结社。“二·七”大罢工前 ,武汉有一批坚强的工人骨干和健全的各级工会组织 ,工人群众的革命积极性高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