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28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各国政治   87篇
工人农民   409篇
世界政治   57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0篇
法律   5393篇
中国共产党   13915篇
中国政治   11743篇
政治理论   3612篇
综合类   5423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606篇
  2022年   714篇
  2021年   629篇
  2020年   620篇
  2019年   432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293篇
  2016年   474篇
  2015年   1059篇
  2014年   5991篇
  2013年   4395篇
  2012年   2862篇
  2011年   2871篇
  2010年   3496篇
  2009年   5084篇
  2008年   3449篇
  2007年   1646篇
  2006年   1593篇
  2005年   1334篇
  2004年   640篇
  2003年   485篇
  2002年   977篇
  2001年   774篇
  2000年   389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王雅萍 《群众》2007,(1):53-54
发挥农村合作银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就是要紧密联系农村合作银行实际,结合先进性教育的延伸拓展,把服务“三农”的工作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必须在三个“再”字上下功夫。一、深化党员先进性教育,重在思想认识上再提高当前,面对农村合作银行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首先要以农村合作银行的挂牌成立为契机,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其次要切实加强行长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真正建立起政令畅通、管理严格、经营规范、服务高效、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新型经营管理机制。第三,要端正业务指导思想,坚持…  相似文献   
932.
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广文 《理论学刊》2007,2(3):58-61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33.
李成旺 《理论学刊》2007,23(3):61-64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34.
完善会计主管委派制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计主管委派制作为会计委派制的一种形式,是企业集团加强财务控制和监督的有效途径.文章结合一类特殊的企业集团--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集团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的实践,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会计主管委派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35.
花溪行     
李君如 《当代贵州》2007,(16):10-10
2007年7月28日至30日,第三次中越两党理论研讨会。以“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中科学、和谐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在贵阳花溪迎宾馆召开。题诗以记。  相似文献   
936.
今年以来,丰县积极探索机关党建和社区党建联创共建的新模式,开展了以“机关社区三拉手,惠民富民零距离”为主题的实践活动,8个县直机关党组织、300名机关党员同全县8个社区党组织、200名社区党员联创共建党建工作,推动党群创业致富。  相似文献   
937.
建构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动员和组织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情、服务社会、传播文明、锤炼自我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途径。实践出真知,实践育英才,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福州  相似文献   
938.
近日,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委组织部两名机关干部走进信访局“上班”,展开为期一个月的实践锻炼活动。这是该区组织部在新年度为了提高组工干部的群众观念,更好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增强驾驭复杂局面及处理疑难问题能力的又一新举措。  相似文献   
939.
晏阳初,是在中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的第一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就在河北定县创办乡村教育。1940年代,他又在重庆北碚歇马兴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创办了乡村建设实验区。他说,要建设中国必须先建设乡村,需要掀起一场深刻的乡村建设运动。他倡导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曾经遍布大江南北,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与现代社会改革史上,留下了令人瞩目的一页。  相似文献   
940.
浅析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柳 《理论建设》2007,(5):77-78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被视为企业"最珍贵的资产",在市场环境、物力和财力资源相同的条件下,人力资源逐步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