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31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2篇 |
工人农民 | 17篇 |
世界政治 | 189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1篇 |
法律 | 177篇 |
中国共产党 | 1532篇 |
中国政治 | 1507篇 |
政治理论 | 985篇 |
综合类 | 7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108篇 |
2022年 | 105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128篇 |
2019年 | 136篇 |
2018年 | 61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153篇 |
2014年 | 320篇 |
2013年 | 374篇 |
2012年 | 399篇 |
2011年 | 453篇 |
2010年 | 400篇 |
2009年 | 369篇 |
2008年 | 368篇 |
2007年 | 305篇 |
2006年 | 222篇 |
2005年 | 175篇 |
2004年 | 171篇 |
2003年 | 151篇 |
2002年 | 214篇 |
2001年 | 145篇 |
2000年 | 65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作为剩余价值哲学基础的劳动异化概念——马克思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哲学关系的探讨(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上一篇《劳动二重性是切入剩余价值哲学的要点》(《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一文中所说的切入要点,意思就是"入门"。强调这一点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劳动二重性虽属政治经济学课本的必读内容,但在全面理解,尤其在日常应用中却相当生疏,以致不但影响对这一问题本身的认识,而且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剩余价值哲学的把握难以准确和全面,甚至不得要领。至于作为剩余价值哲学基础的异化劳动概念,同样也因此而存在不少模糊和片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52.
马克思的社会保障观及其现实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的产生原理、基金来源、保障对象、实际功能和目标取向是马克思社会保障观的核心内容,其理论仍然具有现实适用性和指导性。在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的启示下,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是必然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53.
<正>从探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与剩余价值哲学的关系入手,前几期从几个相关的方面已经发表的文章主要是展示一下马克思在劳动方面理论的丰富内容。这篇文章就将在此基础上正面论述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以期在弄清劳动如何体现人的本质这一问题的同时,探讨一下构建剩余价值哲学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54.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劳动者构成、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劳动创造价值的内涵、社会主义劳动观等方面的变化上,基于这些变化,新时期劳动模范的价值和内涵更加丰富,劳动模范的评价标准也呈现出新的特色。 相似文献
55.
当今世界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深入系统地认识马克思的自然观并挖掘其生态意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结合其时代背景扬弃了西方传统的自然观,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人与自然辩证一体的自然观。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体现在自然、人类和社会历史三个维度,通过挖掘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为当今时代的生态问题提供哲学指引,从理论思辨到当代社会现实,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6.
隋秀英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2):120-123
吉登斯是当今西方社会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理论家和政治哲学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涉猎和发挥在西方社会理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错误地把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等同于一般的社会进化理论,并歪曲和否定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是连续性和断裂性、偶然性和必然性辩证统一的过程的论断。 相似文献
57.
黄少安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2,(5):56-63+81
共同富裕的本质是财富创造或生产,财富由生产性劳动创造,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劳动价值论。而控制相对贫困的关键在于分配,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分配理论,包括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生产与分配的基本逻辑是以财富创造或生产为基础,解决了生产问题,才可能解决好分配问题。中国现阶段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生产发展和财富创造不足。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主要按照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在人的共同富裕与地区共同富裕之间寻求平衡,以追求人的共同富裕为主,让人和其他生产要素按经济效率原则流动起来。 相似文献
58.
乔镜蜚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2,(6):68-76
马克思与巴枯宁关于社会革命的思想和关于革命实践的论争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二人围绕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进行分析和阐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巴枯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根本分歧。马克思认为,社会革命的爆发必须具备合适的主客观条件,即资本主义发展成熟与无产阶级作为自为阶级而存在;据此,巴黎公社尝试以无产阶级专政对抗帝国政制,在客观条件并不充分的前提下,仍然对未来无产阶级专政的具体形式进行了探索。巴枯宁则认为,社会革命的爆发以现实政治动荡为客观条件,并呼吁无产者同农民阶级组成同盟军;他将这一时期连同巴黎公社在内的法国革命视为无政府主义者对抗帝国政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革命观的影响下,欧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巴枯宁主张的“总罢工”道路给欧洲无产阶级带来重大损失;而马克思主张的无产阶级政党斗争道路,则推动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9.
劳动价值论: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正义论依据——兼论坚持、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命题须纳入正义的视阈进行思考.马克思经济正义论的核心理论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归宿正义论指出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财富应归劳动者所有;马克思的交换正义论的实质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马克思的分配正义论即按劳分配论.劳动价值论是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正义论依据.但是纯粹以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为依据的归宿正义与交换正义只是主要的而不是唯一的归宿正义、交换正义.按劳分配是商品经济主要的分配正义.但是该理论只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的设想,且没有认识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正义性.所以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命题又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发展的要求,提供了发展的理论契机与空间. 相似文献
60.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提示了人类的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论的这一根本性的真理没有过时,必须坚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资本收入不能等同于剥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