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9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1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57篇
中国共产党   1410篇
中国政治   1386篇
政治理论   939篇
综合类   68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367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91篇
  2009年   359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李涛 《当代广西》2012,(9):30-30
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都在理论和现实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党的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2.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乎经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个发展理念""五位一体"以及"四个全面"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在我国社会形态演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对中国经济的上层建筑起到了理论指导作用,贯穿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3.
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还有《逻辑学》)的研究中,他自己的问题仍然是从对应的黑格尔的问题追查中提出的,这绝不是像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样马克思将自己融入到对黑格尔的诠释中,相反,恰恰在其中,他瓦解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以及一般形而上学并带入一种新的道路。在这一新的道路中指向具有科学精神的哲学新基础的意向是充分活跃的。在作为哲学所要求的严格"科学"意义上,马克思的与黑格尔之间存在着原则性的差别。按照这种观点,我们要说马克思在他的讨论中重申了由基础往上的哲学之构想,这与关于意识本身的科学对自然自然主义认识或精神构想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14.
马克思的非道德主义”和“马克思的道德主义”是在“马克思与正义之争”这场争论中所形成的两个派别。“马克思的非道德主义”者主张马克思是站在非道德的立场上,依据正义的社会决定标准认为资本主义不是非正义的。“马克思的道德主义”者认为马克思是基于一定的道德立场建立其正义理论并批判资本主义为不正义。“正义之争”的实质是争论双方都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懂得唯物史观已经将两种立场的对立消解于自身之中,因此两个派别应该在较量中相互吸收。  相似文献   
115.
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马克思哲学借助于批判的精神,由理性批判到实践批判的演进,而哲学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年马克思哲学的批判精神也是在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产生并对该时代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解读青年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彰显青年马克思哲学批判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6.
《求实》2014,(1)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重大意义,在于首次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把握时代特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既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伟大设想。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成功实现跨越革命的典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开辟了最终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通途大道。  相似文献   
117.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一直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中出现的苏东剧变,使得西方学界对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更是争论不休。在国内民主观研究日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国外马克思民主观的研究路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8.
李超群 《河北法学》2015,33(3):171-180
《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该理论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对现实历史的考察,马克思却将现实历史称为“人类的史前时期”,此独特的“史前史”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两大进路,其一针对法律本体论问题,在于揭示法律之客观基础与社会根源;其二针对法律价值论问题,以自由为尺度揭露法律的现实局限.这两大进路在张力中交汇,并共同彰显了自由这一根本主题.这要求法哲学应自觉地在历史语境中理解自己的伟大使命,洞察并建构相应的“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9.
《求实》2016,(3)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货币章"中,马克思不仅批判了普鲁东主义改革资本主义交换体系的方案,同时也意识到了货币的形而上学性,即货币通过对商品和社会关系的抽象化机制,使自身成为具有统治地位的抽象观念,并凭借其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普遍性",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第一重抽象即对商品的抽象中,货币在颠倒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使自身成为主体的同时,也暴露了货币关系的实质,即货币不仅是一种物,更是一种社会关系。正是在后一维度上,货币又展开了第二重抽象,即对社会关系的抽象,在等价交换的假象中颠倒了生产与交换的关系,并以劳动价格即工资的形式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只有通过历史性的方法才能破除货币抽象化机制所遮蔽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0.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堪称中国人生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语境中,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描摹的"生态人"与冯友兰的"天地境界"有着相同的哲学意蕴,共同启示着后工业社会中人的"生态化生存"。二者对天地境界的高度澄明,不仅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而且深刻揭示了其可操作的实践维度,对于当前的思想道德抑或精神文明建设仍不乏理论借鉴和实际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