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多数共产党人对列宁主义的认识感性色彩浓厚,甚至认为列宁主义就是“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是第一位从整体上把握列宁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瞿秋白按照中国语言方式从逻辑上阐释列宁主义理论体系。赵世炎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为列宁主义做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深刻的阐释。早期共产党人对待列宁主义既有创造性运用,又有教条式理解。早期共产党人以苏俄真实状况澄清了其他知识分子对列宁主义的指责。  相似文献   
4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至今已经有70年的历史。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新时期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澄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各种误解,揭示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中国化”特色,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途径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3.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自由思想蕴含着深刻的法理,全面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理念,构建更加和谐的舆论环境。而轰动一时的艳照门事件在传播过程中被传媒不断放大,极大的污染了社会环境,使得我们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视角全面认识和把握新闻自由,重申新闻自由的限度。  相似文献   
44.
《世纪桥》2008,(12)
斯大林的列宁主义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定义、体系、特征、功能、命运等方面回答了"什么是列宁主义";在学习与理解、坚持与发展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对待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45.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46.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很显然,“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句是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47.
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启蒙传播、瞿秋白早年思想的变化和其在党内的经历与地位分不开的。瞿秋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进行阐扬,代表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但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观更多的还是列宁主义,所以也不能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48.
高放 《科学社会主义》2007,34(5):113-121
20世纪上半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第二个五十年,中心从西欧转移到东欧的俄国,有两次狂飙突进,形成了两种新理论。列宁主义是列宁探索由俄国革命带头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虽然未能实现,但起过重大历史作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列宁主义在实践中出现的教训和某些挫折,也是宝贵财富。斯大林主义是斯大林探索以苏联为中心实现世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它是非交错,功过分明,其中渗透的教条主义、封建专制主义和军事扩张主义,为后来苏联的亡党亡国亡制隐藏下了三大病根。  相似文献   
4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者之间又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全面正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它们。  相似文献   
50.
西班牙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布尔什维克化"到"欧洲共产主义"再到后"欧洲共产主义"的演变。在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西共对党的意识形态和理论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既有内在动力,如社会基础削弱、组织力量弱化、党内分裂危机、社会动员乏力等,也有外部压力,如"疑欧主义"兴起、新兴民粹主义政党的冲击等。这一调整有可能成为西共寻求新发展方向的开始,但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转化为现实行动并推动党的复兴,仍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