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陈竟 《党的建设》2008,(2):40-43
春节又称为上日、元日、朔日、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三朔、三朝等,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甘肃地域辽阔,文化积淀深厚,不同地区的春节习俗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2.
在山西晋中一带,过元宵节有闹社火的习俗。所谓社火就是节日的民间集体游戏,其中一个重要节目是垒火,又叫烧旺火。社火、垒火、烧旺火,反正都和火有关系,图的是红红火火,祈盼日子越过越好。具体的做法是家家在大门前烧一堆火。山西盏产煤,过去的做法是用大块煤炭在门前垒一座小煤塔,到了晚上,点起火来,熊熊燃烧,人们在火前唱歌跳舞,闹腾到午夜。  相似文献   
33.
王定勇 《求索》2010,(9):255-257
金代诞生的新道教全真教利用乐舞传播宗教,演绎了宗教与艺术交互影响的生动一幕。全真道士将金代流行的大曲、道情和社火与传教活动相结合,既促进了教义的散播,也丰富了乐舞的内涵。金代文献散佚严重,道藏中的全真教诗词是描写金代乐舞的珍贵资料,从中可以探知其生存状态与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34.
义县有一座卉老的山。山上有一座古老的陵寝,一千年前中国北方有一位契丹女杰,大辽皇太后萧绰,就长眠在这里。  相似文献   
35.
吴亚辉  周全胜 《学理论》2014,(33):278-280
中华民族自古有深厚的节日文化情怀。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的隆重的"社火"文化活动是我国绚烂多姿的民俗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内蕴着通俗而实用的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价值因子。它在活跃民族节日气氛、提振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同时,载负着对民众进行以尊重和传扬民俗文化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36.
有人说,20世纪40年代是遵义文化大交流的年代。也可以说,这是遵义近代文化史上少有的繁荣时期。当时由于战乱等原因,大批文化界名人在遵义逗留、暂住,众多的专家、学者、海内隽彦也随浙江大学内迁,在遵义定居。一时人口骤增,人文荟萃,文化学术活动空前活跃,逐渐渗透到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当时的遵义被称为"小桂林",名实相符,亦非过誉。我谨以个人亲身经历,略述梗概。  相似文献   
37.
刘建明 《奋斗》2012,(1):62-62
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召开边区联席会议。下午正开会时.突然下起暴雨.一个炸雷击断了礼堂的一根木柱.坐在附近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荣猝不及防,不幸触电身亡。同一天.一位农民饲养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了。这位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  相似文献   
38.
秦湘豫 《党课》2012,(22):119-122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说;20世纪40年代,书坛更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尹默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相似文献   
39.
曹宝武 《传承》2010,(28):62-63
正月里的黄土地,瑞雪纷纷扬扬,掩埋了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整个世界银装素裹。一切都静得出奇,只有农人的脚步踩破冰凌茬子的脆响。黄土地的正月,那是农人一年中最舒坦最享受的日子。三尺冰冻的黄土地与刺骨的寒风挡不住雄浑的秦腔和欢快的鼓点。于是,老人看大戏,年轻人耍社火,孩子们跟着赶着凑热闹。黄土地上雪融冰消,依旧欢腾。  相似文献   
40.
“吃”与“骂”:透视日常权力变迁的两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权力就是日常生活权力.就利益关系而言,日常生活世界也是一个权力结构,一个处于历史变迁过程中的权力结构.“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当代中国日常生活权力结构变迁中的一种现象.它表征着30余年来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深刻变迁及其内在发展逻辑.历史地辩证地透视这一典型现象,揭示“吃”与“骂”的背后内蕴的必然性、历史普遍性及其社会进步性,对于研究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