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31篇
中国政治   49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姚琳 《人大论坛》2015,(3):40-41
魏晋时期的陶渊明所写《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美丽世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清澈的溪水蜿蜒在峡谷中,似晚霞的桃花林盛放在两岸,葱绿的青草摇曳在地面上,渔人行走其中,怎不惊哉!赞哉!  相似文献   
122.
李大敏 《理论导刊》2005,(10):90-92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追求个性解放、个体精神自由和艺术表达自我情感便成为一种时代风尚,一种文人风格和文化思潮。魏晋风度既向人们展示着士人独特的行为风范,也诠释着魏晋艺术的精神渊源。  相似文献   
123.
去年热播的《中国好声音》据说今年下半年将要推出第二季。这档节目号称旨在寻找中国最好的声音,结果如何暂且不论,但这口号倒是响应了魏晋时期的那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原生态的嗓音往往超乎任何器乐之上,最能表达人的内心,那才是好声音真音乐。如此说来,魏晋名士们动不动就要来一嗓子的长啸,仿佛就是魏晋版的中国好声音。魏晋名士大多懂得长啸,就像现如今的企业家大多要有个商学院的学历一样。魏晋时期喜欢长啸的名士很多,比如阮籍  相似文献   
124.
顾平倡导逍遥山水画风。主张文者应备有鲲鹏气派、云霄胸怀和豁达坦荡的人生价值观。他竭力表现人与自然融和相悦的艺术镜像:天人合一。其堂号为“晋风堂”,追溯魏晋风度,图绘高士登山临水。多年来致力于中华名篇名著的绘画创作,力求用当下的笔墨语境,再现古代先贤的人文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5.
《世说新语》一书以记载魏晋士人的言行逸事为主,描绘了"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士大夫群体人格追求的写照,是当时的审美理想。魏晋士人以其特有的潇洒、真率、放旷与智慧诠释了魏晋风度的精神内蕴,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6.
"名教"即是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魏晋时期被正式提出,宋朝及其以后"名教"一词逐渐淡化。在众人皆反名教的魏晋时期,乐广提出"名教自有乐地",从新的角度看待名教,认为"乐地"于合乎礼仪规范中展现自己的个性,达到一种个体自觉。  相似文献   
127.
谁够朋友?     
快乐大叔 《党课》2014,(19):99-101
魏晋时期大文人嵇康留给后人最著名的作品,显然不是他临终前弹奏的那曲空前绝后的《广陵散》,而是那篇神采飞扬、被称为“史上第一绝交信”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相似文献   
128.
汉代官员的后备人才一般由基层公推,将地方公认的贤良、孝廉、直言散谏以及熟习经书的人物,推举给朝廷,以供任用。汉有天下四百多年,基本上实行的便是这种用人制度。  相似文献   
129.
十六国时期.包括青海在内的河西内凉地区呈现出一派文明昌盛的局面。学者汇集、文教振兴。其主要原因,由于河西地当东西交通之要冲.西域的文化学术东渐,必先在河西驻足。而东汉、魏晋时期.恰是西域文化东渐的重要时期。河西大量感受到西学的清新.从而以其沃土。植彼嘉禾,取得新的文明滋养.融汇新的文明成果,东西两个方向文明汇聚的结果,形成丰富的文化沉淀,被“五凉”政权所利用.构成文明昌盛的雄厚基础。其次。五凉文化的繁荣,还应当与河西地区文化传统风尚有关。  相似文献   
130.
韩石山 《前进》2014,(1):59-60
<正>张颔先生今年93岁了。过90岁生日,由林鹏先生在迎泽街上一家酒店设宴庆贺,我去了,送他一张裱好的条幅,上面写的是:"学津远溯周秦上,风度平居魏晋间"。降大任先生见了,说词意甚好,切合张先生的学问与性情,接下来说,是你编的吧。我忙说,我哪有这等本事,前几天看杨树达先生的《积微翁回忆录》,有人送给杨先生这么一副对联祝寿,觉得意思甚好,就偷来写下献给张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