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7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42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4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阐释古代音律学中"八音"与"八风"、"八方"、"八节"、"八卦"之间的相对应关系,认为<素问·脉解篇>中"木音"属我国古代乐器分类法"八音"之范畴.<素问·阳明脉解篇>中"恶人与火"当为恶人之声音与琴、瑟所奏"丝音"离卦之音.  相似文献   
72.
73.
《王仲奇医案》是研究王仲奇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喉痹”“类中”“咯血”“湿温”四则医案,体现了王仲奇对《黄帝内经》经文的发挥,其将《黄帝内经》医学经典运用于具体疾病治疗中,寻其根本,探究其源,进而遣方用药,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74.
审因论治思想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主要思想之一.病因是疾病的始动因素,正确、全面地审察病因,探究病源,是治疗疾病的关键.《黄帝内经》中关于审因论治思想的论述颇为丰富,倡导诊病要知其始,以求其本,这是认识疾病的一般规律;辨明病因类别是审因论治的前提,明确病因之常与变是审因论治的关键环节;"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多维遍历"为临证之重要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5.
正冬天,就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进入"冬眠"的时候,人虽然没有冬眠之说,但在寒冷的冬天,人也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时调节饮食,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要遵循冬藏的自然规律。《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上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冻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要求人们在冬季要早睡晚起,不熬夜不睡懒觉,因为充足的睡眠能够让人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劳动时也不要搅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劳作汗出,发泄阳气  相似文献   
76.
王寅 《慈善》2021,(2):30-33
学《黄帝内经》,我们要不断给自己提问题,要想学问高,要想学问深,怎么做?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问,先学会找出问题,再学会找准问题。当学会问的时候,我们就明白,这个事情原来是这样的,不是答案,是“问”。  相似文献   
77.
什么是子午觉?就是子时与午时都应该睡觉,子午觉的原则就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按照东方养生的观念,睡眠与醒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所以《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子时是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此时阴气最盛,阳气衰弱;午时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此时阳气最盛,阴气衰弱。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及  相似文献   
78.
通过对古代中西方养生理论和实际方法比较,阐述了中西方虽因地域、化背景、生活习惯和特点的不同,但对养生的理解和延年益寿的手段却有异曲同工之处,揭示了养生的历史性和延续性。  相似文献   
79.
黄帝内经太素·设方》乃杨上善对《黄帝内经》论治理论的专题阐发:时代与地域不同,病治有异;注重内外合察,用针必知形气在;五脏所伤,治有不同,移易精神,调理脏气;标本不得,邪气不服,针刺须知虚实补泻。其设方理论对临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0.
《理论与当代》2010,(7):58-58
据胡展奋章原在5月15日的《文汇报》上介绍:2010年5月3日,国医大师裘沛然溘然长世,享年97岁。因为撰写《人学散墨》,2006年秋天开始,我们担任裘老的写作助手。中医的现状,是我们常议的话题,有过多次,我们深谈结束,他总要关照:慎勿多言。有的话等我死后再说,否则要被骂死!现在,大师去世了,“有的话”,可以公开了。首先是《黄帝内经》。他常说。《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长期以来被捧得过高,尤其被一个作家,解读成上下两集的“巨著”后,它的地位更“虚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