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03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22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信息化对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和打击犯罪的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化条件下城乡社区警务面临新的挑战。以四川省城乡社区警务建设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信息化条件下城乡社区警务基本态势及面临的挑战,可提出依托社区信息化发展、增强信息主导警务的理念、完善社区警务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强化社区民警能力培养等发展措施。实现信息化在社区警务运行中全方位的渗透和融合,可推动城乡社区警务发展,提高社区治安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72.
科学界定恐怖主义的概念是研究恐怖主义问题的逻辑起点,要正确把握当代世界恐怖主义的基本特征,需要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对于中国本土恐怖主义问题,应该将其放在国际恐怖主义大背景中加以研究,同时,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必须加强对本土恐怖主义问题的研究。国内、国际各种矛盾的尖锐化或畸形化是恐怖主义的主要成因。如何积极而富有成效地打击恐怖主义犯罪,是摆在每个国家面前重大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73.
心理学家对于人类心理的普遍性本身及如何对其加以研究却一直没有加以明确的分析说明.对这些问题加以澄清以及阐明目前心理学家对人类心理共性的研究,对于人类心理共性的研究,心理学需要与人类学不同的研究策略.尽管研究者对人类心理的文化普遍性的兴趣日益增加,但在心理学领域还没有一套心理学家一致同意的可以据以考察人类心理的文化普遍性的方法论标准.制定出一些有助于研究者探究人类心理的文化普遍性的准则尤为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74.
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以印度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培养成果,搭建论文品评乃至学术评价之平台,《法学家》自本期起专辟"博文精萃"一栏。该栏目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论文要旨",由博文作者对其博文进行全面系统而重点突出的介绍,一般宜包括如下要素:博文的体系架构;博文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博文的主要特点;博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博文所研究领域的课题展望。其二是"论文评议",可以是答辩委员会的论文审查意见,或者评审专家的点评,具体宜包括如下要素: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对论文的体系及各章节的评价;对论文创新的评价;指出论文的不足以及进一步完善的方向。敬请关注并提出宝贵建议。  相似文献   
75.
论食品安全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食品安全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权与生命权、健康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人类生存意义上来看,公民的食品安全权是人类不言而喻的一项基本权利,但目前我国的宪法并没有明确确认公民这一基本权利。事实上,我国宪法规定的模糊性已造成了对公民食品安全权保障的不确定性。因而,食品安全权应属于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宪法应予以确认,并在宪法的高度给予其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76.
论犯罪心理痕迹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现场空间而引起的一切能揭示犯罪心理的现象和状态。利用犯罪心理痕迹揭示犯罪心理符合心理学原理。犯罪心理痕迹概念的引入 ,丰富了侦查科学的内涵 ,使现场勘查所涉及的客体更加丰满 ,也为侦查人员揭露、证实犯罪增添了重要依据。利用犯罪心理痕迹可以扩大犯罪信息来源 ,有利于识别犯罪伪装 ,可以促进物质痕迹和意识痕迹的收集 ,提升物质痕迹与意识痕迹的利用价值 ,犯罪心理痕迹还是分析研究犯罪分子心理活动、现场情境和案情的重要依据。犯罪心理痕迹的收集 ,通常是在收集整理犯罪各种痕迹的基础上 ,对各种痕迹、各种现象状态以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察、分析、记录而实现。犯罪心理痕迹的利用 ,是逆向地从犯罪人行为活动所遗留的心理痕迹入手分析案情、刻画罪犯、追溯犯罪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77.
多元文化交融的互联网时代,形塑了多元的社会心态。当代高校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问题。“00后”大学生作为“数字原生代”,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他们存在的地方,厘清影响其价值观和心态的多元文化,和他们一起建构能够顺应时代要求的生活和价值,建设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心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肯定引导、去标签化、多主体参与为导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更好地与“00”后大学生实现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78.
贫困是人类有史以来就面临的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消除贫困是联合国确定的千年发展目标的首要指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以消除贫困现象、追求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使命和目标,从国家“一穷二白”、亿万人民饥寒交迫的生存境况起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实现了稳定解决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性成就,而新时代通过精准扶贫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象送进了历史,构成了其中最为亮丽的篇章,它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反贫困奇迹,也为当今世界反贫困提供了中国方案。在中国的减贫实践中,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消除贫困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有力保障,持续性的中长期规划提供了行动依据,而精准扶贫更是有效消除贫困现象的制胜法宝,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健全亦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9.
丁晓东 《法学家》2020,(1):64-76,193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依赖于公法对个人信息的定位。在公法与公法理论上,有两种看待个人信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个人信息权是一种基本权利,个人信息应当受到法律的确权保护;另一种观点则将个人信息视为他人言论自由的对象,个人信息的自由获取与使用受到法律保护。但这两种观点都无法从整体上理解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权的观点忽视了个人信息的自由流通属性与公共属性,而个人信息作为言论自由对象的观点则忽视了个人信息背后的多重权益。个人信息兼具个体属性与社会流通属性,应当确立一种"个人信息相关权益被保护权"。从个人信息的双重属性出发,个人信息保护应当在具体场景中确立个人信息收集与利用行为的合理边界。基于场景的行为主义规制更为符合个人信息保护的根本特征,也将为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提供一条超越欧美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80.
进入新世纪,中国对九二年《工会法》作了重大的修改。修改后的《工会法》明确规定,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立国半个世纪后终于能够以法律的形式将工会的基本职责固定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