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9篇
  免费   34篇
各国政治   195篇
工人农民   33篇
世界政治   4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8篇
法律   276篇
中国共产党   43篇
中国政治   155篇
政治理论   98篇
综合类   39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辛昊 《政法学刊》2013,(6):115-117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论述谋略智慧的军事巨著,在孙子“全胜”思想的指导下,主张通过认识战争规律来控制战局,用计策谋略来赢得战果。当下,公安机关根据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按照“以柔克刚、依法行动、注重实效”的处置原则,通常采用《孙子兵法》的“攻心”、“择机”、“拖延”和“就势”谋略,科学妥善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32.
近年来,警察权益受侵害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对公安机关的正常运转带来巨大考验。公安机关应端正侵害警察权益案件的应对措施,在法律、管理、制度等方面维护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明晰警察行为准则,完善警察权益救济措施,从而保障警察权益不受损害,提升警察执法自信。  相似文献   
33.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十年土地革命时期。期间党与红军内部出现了"右"倾悲观思潮,并几度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对此,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给予了科学回答,形成了毛泽东信念观:坚定信念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坚信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与发展既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坚信星火必燎原,中国革命高潮必将到来。毛泽东信念观的形成是大革命失败后时局变化的产物,是实行正确政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4.
《Global Crime》2013,14(3-4):305-324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se the phenomena of narco-terrorism and the practical measures utilised to counter this threat. By adopting the model of the crime-terror continuum developed by Tamara Makarenko, the article will outlin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narcotics trafficking and terrorism in order to provide a more nuanced perspective on the concept of narco-terrorism. By doing so, the article will evaluate the kind of approach taken in combating the threat of narco-terrorism.  相似文献   
35.
本文为中国近代转型时期以日本为媒介移植西方法律制度的个案事例研究。着重关注的是清末官绅对日考察,不同于已有较多成果的清末留日研究。据《申报》记载,包括浙江在内的十省于1906年联合派遣正佐官员五十名赴日考察监狱。该史料已为相关研究者所关注,但这些"调查日本监狱员"在日考察的实际状况和回国后的活动至今不为人知。在梳理浙江省派员名单,挖掘其在日活动史料基础上,进一步追踪其中三人回国后在浙江省监狱改良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6.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渗透,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指示下,心理战略委员会特别成立了一个东南亚计划小组来负责制定编号为PSB D-23号的东南亚心理战略计划。但是,在PSB D-23号文件筹划过程中,国务院、中央情报局等部门对如何扩大在东南亚的心理战略计划有不同的看法,使得该文件的制定过程颇多磨难。虽然经过妥协,该计划最终得到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但其实施效果却不应过分夸大。  相似文献   
37.
Owen Bennett-Jones presents ‘Newshour’ and ‘The Interview’ for BBC World Service Radio. He has reported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nd was the BBC Correspondent in Islamabad between 1998 and 2001. He is currently preparing a second edition of his book Pakistan: Eye of the Storm.  相似文献   
38.
Abstract

Anna Kavan's fictional portrayals of psychiatric breakdown and its treatment provide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patient's experience of early to mid twentieth-century psychiatry. This article looks in detail at Kavan's time working with soldiers suffering from effort syndrom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observing how the solider-psychiatric patient becomes a figurehead for her radical politics in her Horizon article ‘The Case of Bill Williams’ (1944), and a prominent protagonist in her stories. Through close reading of her correspondence, her journalism and her wartime stories collected in I Am Lazarus (1945), it examines how the intersection of 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physiological symptoms characteristic of effort syndrome surfaces in Kavan's writing of this period and in her own psychic responses to the war. It observes the importance of figurative language to her portrayal of war trauma and psychological breakdown, as her characters embody metaphor in their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nd explores a twisted reconception of mind–body dualism prevalent throughout her writing of this period. It goes on to examine how the peculiar interac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the psychological extend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avan's characters and their external environment in her Blitz storie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war-torn city, mind and body engage in ongoing conflict, affect and emotion bleed into her physical landscapes, and everyday objects become animated and hostile towards her protagonists.  相似文献   
39.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战胜国日本则国力日益强大,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崛起和扩张加剧了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给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东亚国际秩序由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转型,中朝日近代新型的国家关系逐渐建立起来,传统的宗藩体系土崩瓦解。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与传统华夷秩序的瓦解为切入点,探讨甲午战争后东亚传统邻邦中朝日三国新型近代国家关系建立始末及其对三国关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2020,(3):3-16,127
在世界大变局中,战后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主要标志是“世界老二”易位。苏联、日本皆不例外;21世纪以来欧盟也由盛转衰。未来国际格局可能有三种前景:1.中美两极对抗体制;2.中美竞争合作的“两极多元体制”;3.世界各大力量多元并存,构建多元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要看世界潮流是走向和平多边主义还是暴力多边主义。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后的战略选择是“济弱扶倾”,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做贡献。日本面临的战略选择是:继续在《日本国宪法》下走和平发展道路,还是修改宪法,成为“能战国家”的一员,加入暴力强权的多边主义?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与国际协调,还是搞排他经济集团,远交近攻,以中国为竞争对手?利用中美对立从中渔利,还是促进中美协调而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妥善处理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归属认知争议和台湾问题,还是重走历史老路?囿于冷战思维和传统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决策逻辑,同中国搞战略对抗,还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与中国加强合作?这些战略选择将关乎未来30年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