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篇
综合类   2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paper is a critical survey of the last ten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principles of legitimacy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ractice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A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is legitimate if it meets the test of two principles: the principles of democracy or popular sovereignty and of constitutionalism or the rule of law. There are three contemporary trends which tend to conflict with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cy and thus diminish democratic freedom. There are three responses to the lack of legitimacy of these three trends. The first is to downplay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cy in order to endorse the three trends. The second is to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democracy, in the form of deliberative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in order to criticise aspects of the three trends and to call for further democratisation. The third trend deepens this critical response by tying the test of democratic legitimacy more closely to case studies of attempts by citizens to exercise their democratic freedom.  相似文献   
52.
自由是近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价值,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石和源泉。宪政是在自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自由乃宪政之根。对近现代中国而言,宪政的困境有两个一是社会价值系统的缺失,传统中国很难发掘出用来构筑宪政制度的思想资源;二是历史语境的错位,在严酷的二十世纪里,中国的宪政建设并不具备适宜和充分的条件。中国宪政制度的生机寄托于这两大困境的消除。  相似文献   
53.
宪法之于宪政以及宪法、宪政、宪法关系间之交互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宪法学界广为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宪法为何物,宪政系何义?宪法学界的探讨和认识在不断深化。宪法是民主国家之政治根本组织大法,是法制体系中的最高法与“先行之法”;宪政是民主政治的宪法范式化、是宪法规范下实践中的民主政治运作模式;宪法关系是宪政主体之间依一定的宪法事实,依宪法规定而发生的宪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宪政权利(含“权力”)与宪政义务关系:“法治”系由宪法、宪政派生而来,其基本价值与实证精神系由“宪法关系”实践之所彰显和承载。  相似文献   
54.
宪政建设应该以行政法治为核心 ,行政法治又有严格规则模式和正当程序模式之别。以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为切入点 ,并结合对行政法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分析 ,认为传统行政法治的危机实质上是实体行政法的危机 ,重建行政法治的选择是确立正当程序法治模式  相似文献   
55.
This paper conceptualizes the behavior of higher courts in the politics of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and attempts to set up 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democratic contributions by post-Soviet constitutional courts. Although political expediency is noted to be the central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judges’ decisions in politically sensitive cases, as courts are subject to different constraints from quasi-autocratic executives, it is argued that constitutional review tribunals are generally pro-democratic in their political orientation and that they can become the allies of pro-democratic parties in transitional periods of elite change. To support this proposition, this paper proceeds from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arguments to empirical observation of judicial behavior in times of political uncertainty, the latter being a perfect test for probing the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courts.  相似文献   
56.
章永乐 《法学家》2012,(2):17-31,176
每个现代宪政体系都需要面对行政专权这种"必要而危险"的权力,对于新建的共和国来说,安置行政专权更是对其宪政建构的重要挑战。从民初一系列宪法及宪法草案文本来看,由于国际环境的压力,两大阵营的政治精英在应给予行政机关较大的外交自由裁量权上达成了一定共识,但对总统的赦免权力进行制约的程度不一,在紧急命令权与紧急财政处分权等问题上更是形成了尖锐对立,并最终导向了宪法秩序的瘫痪。造成这种对立的根本原因,在于1911-1912年的"大妥协"所造成的新旧势力共治结构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57.
汪进元 《北方法学》2012,6(1):38-4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宪法程序的基本内容,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规定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宪法判例据此推定出排除规则;日本等国宪法既规定了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也规定了排除规则;德国基本法从公权力的限制性规范推定出排除规则。排除规则排除的不是证据本身,而是公权力的违法行为,因为证据是先于程序而存在的客观实在,不能排除,也不应该排除。排除规则的价值取向可分为:单维度的价值定位和多维度的价值定位,前者在于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利,后者还包括证人、被害人和社会大众的权利;不同维度的价值取向意味着非法证据的排除范围有别。我国宪法没有禁止强迫自证其罪和排除规则的规定,正在热议的《刑事诉讼法草案》对这两个规则作了具体规定,其意义重大,不容置疑,但也存在着实施的困难和障碍:一是与排除规则配套的司法体制、强制措施和侦查手段等有待完善;二是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和标准不确定、不具体、不合理;三是排除规则适用的例外情况没有专门规定,容易放纵公权力的恣意。  相似文献   
58.
在近代东亚政局变动的过程中,清末新政始终是韩国报刊媒体关注的重要对象。《皇城新闻》与《大韩每日申报》有大量的相关报道,并时常发表颇有针对性的评论文字。这些报道与评论,具体涉及清末新政不断展开的各个方面及其整个过程,虽然难免偏差之处,但尚不难看出清末新政的整体概貌。通观《皇城新闻》与《大韩每日申报》对清末新政的报道与评论,可见在大韩帝国时期,韩国报刊媒体对中国的认识尚不失客观、理性和正面评价。韩国报刊媒体既有对清朝政治腐败的批判,更有对清朝命运与前途的同情与期望。韩国报刊媒体关注清末新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其主要目的是在于对韩国自身的反省。这种反省,既看到了韩国政府与社会的种种问题,也试图为解决这些问题借鉴一些域外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还对韩国的振兴充满着期待与希望。虽然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韩国被日本并吞的命运,但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代韩国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精神养料,并带来了一定的信心与希望。  相似文献   
59.
检察制度是实现中国宪政的重要形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宪政无定式但其有定法,不能充分了解宪政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在规律的趋同性就会对检察制度理论进行随意的攀附、位移甚至替换。在比对各国的宪政体制及其检察制度后,可以看出,中国的检察制度是宪政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中国检察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立宪主义的高度审视我国权力的合理配置,代表了我国宪政体制完善的方向。  相似文献   
60.
祁建平 《行政与法》2005,(10):68-71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两个规定之间的关系。财产权保护的法理依据应当是财产取得方式的合法性而不是“所有制”的优越性。有关私有财产权保障的条款应置于公民的基本权利部分而非总则的“基本经济制度”部分。立法上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时要既体现“平等保护原则,”又处理好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为增强法律实效,实践中应有效限制行政权力,进一步放宽对私营企业市场准入限制。培植尊重私产和正当程序的宪政观念,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社会公正,兼顾自由竞争与公平分配,对完善宪政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制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