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7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555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75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9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The quality of forensic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has been a growing concern in various countr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but the legal systems are not always comparable and some aspects of forensic assessment are specific to a given count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egal context of forensic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 France (i.e. pre-trial investigation phase entrusted to a judge, with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 performed by preselected professionals called “experts” in French), its advantages and its pitfalls. Forensic psychiatric or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s often an essential and decisive element in criminal cases, but since a judiciary scandal which was made public in 2005 (the Outreau case) t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criticism from the public and the legal profession regarding the reliability of clinical conclusions. Several academic studies and a parliamentary report have highlighted various faulty aspects in both the judiciary process and the mental health assessments. The heterogeneity of expert practices in France appears to be mainly related to a lack of consensus on several core notions such as mental health diagnosis or assessment methods, poor working conditions, lack of specialized training, and insufficient familiarity with the Code of Ethics.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French practice of forensic psychologists and psychiatrists in criminal cases and propose steps that c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its quality, such as setting up specialized training courses, enforcing the Code of Ethics for psychologists, and calling for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and assessment methods.  相似文献   
982.
侦查中的悬赏作为一种信息交换激励方式,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它基于侦查机关与案件知情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它具有超越执法资源限制、促进侦查公开、预防犯罪等功能,但也会因公开案情而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在侦查实践中,应严格规定刑案中悬赏的适用条件,防止滥用;注重保障提供信息的知情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83.
孙道萃  黄帅燕 《证据科学》2011,19(5):539-547
刑事主观事实的证明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仅靠口供等直接证据证明往往不够。间接证据证明和刑事推定是目前通行的两种有效方法,但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没有明确区分二者。间接证据体系的证明标准过高和间接证据不能单独直接证明主要案件事实共同导致间接证据证明的适用范围很有限.相应地可考虑降低证明标准和改变传统做法。刑事推定是另一种重...  相似文献   
984.
从严刑峻法到人性、人道、人权思想,刑法的进步体现出国家在制定和运用刑法中的一种宽容态度。从宽容的角度,从人性、人道、人权思想出发,如果人人都以一颗宽容的心看待刑法中的问题,在刑事政策中体现宽容思想,那么,刑法将达到一个至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985.
庭审对抗模式无疑是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增加的一个突出亮点,然而庭审真正实质化的有效途径必须通过证据开示制度来保障实现。证据开示制度在促进真实发现、保障被追诉者辩护权、实现程序公正以及提高诉讼效率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时,须从证据开示的原则、时间、主体、范围以及对违背开示义务方的制裁等方面加以规制来构建我国刑事诉讼中理性的证据开示制度,以期实现庭审实质化改造的初衷。  相似文献   
986.
专利领域由刑法规制的犯罪目前只有假冒他人专利罪,更为常见的侵犯专利权人独占实施权的行为一直被置于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的保护下,专利侵权行为犯罪化的问题值得探讨。以犯罪圈的划定、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和刑事政策的指导为视角来进行专利侵权犯罪化的边缘性审视,应限制性地设置侵犯专利罪,将情节严重的专利侵权行为纳入刑法的规制。  相似文献   
987.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维护农村稳定,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建设方针,给我国农村带来了更多新的发展机遇,也给派出所的警务活动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基层派出所应当创新警务工作,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988.
刑法第253条之一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但这一规定并没有为隐私权提供有力的刑法保护。通过分析隐私权在刑法中的应有地位和刑法对其保护的现状,可看到刑法对隐私权保护的不足。应通过对刑法第253条之一进行解释,以弥补这些不足。  相似文献   
989.
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即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刑事诉讼法除了作为实现刑法目的的工具以外具有独立的价值,但在司法实务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刑事诉讼法对于刑法的独立价值的揭示和澄清,有助于我们在观念上重视程序,实现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990.
侦查讯问是法律规定的一项侦查行为,讯问所获得的口供在庭审中是重要的证据之一。通过讯问可以很快了解犯罪嫌疑人的作案过程、查获证据,降低侦查成本、提高诉讼效率。侦查讯问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侵害犯罪嫌疑人的现象屡禁不止,破坏了刑事诉讼自身的价值要求,阻碍了我国民主法治化的进程。笔者就我国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享有的权利进行了归纳;分析了我国讯问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国外犯罪嫌疑人在讯问阶段享有的权利做了一定总结;最后提出完善侦查讯问中犯罪嫌疑人人权的几点建议。关键词:侦查讯问;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