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0篇
  免费   72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76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46篇
法律   434篇
中国共产党   297篇
中国政治   325篇
政治理论   118篇
综合类   98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168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前提,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42.
进入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多重特征,体现其发展的新意义,也是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所在。需要从确立科学态度、培育有效载体和创新实现途径三个层面进行深入性的探讨,从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43.
为了有利于学术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进展情况,避免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研究,述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即整体性或统一性、革命性或批判性、科学性与价值性、实践性与理论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开放性与系统性和稳定性、传统性与时代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需要高度关注其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语言和行为表达。开展党员干部理想信念表达研究,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有效地用科学合理的语言和真实行为表达理想信念,不仅是党员干部适应形势发展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和确保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而且也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公众期待,对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5.
经过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实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集中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历史角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6.
党的十八大报告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报告的主题,概括地说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鲜明的主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伟大实践的基本结论和基本经验,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和政治自信,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和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47.
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以调整和改革为主要内容,但是其进行的调整和改革却使其发展道路越走越窄,根本没有摆脱其长期面临的深层危机,反而使自己陷入进退维谷的矛盾状态。与社会民主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独特的理论优势、制度优势和创新优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8.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49.
姚斌 《时代法学》2013,11(3):55-59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l款第6项是行政给付进入诉讼救济的规范基础,但是因其就给付形态的规定过于模糊,导致当事人救济中获得的判决形式不明。将“不依法给付行为”作动态解释,它可以分为“消极不依法之不给付、少给付行为”、“积极不依法之不给付、少给付行为”以及“不依法之完全给付行为”,相应地分别对应履行判决、撤销判决和确认判决。  相似文献   
50.
陈如超 《法学研究》2020,(2):89-107
从1979年刑事诉讼法颁布至今,专家参与我国刑事司法的制度功能变得开放而多元。专家制度功能的多元化,根源于刑事司法的三重逻辑:弥合法律人与专家之间知识鸿沟的“认知逻辑”;落实公检法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的“权力逻辑”;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与实现控辩平等的“权利逻辑”。从结构主义与整体主义的视角看,当前,刑事专家制度存在明显的体系化缺陷,主要表现为专家制度过度权力化、专家制度功能尚未结构化、专家制度不够规范化。改进刑事专家制度,应当采取体系化路径:首先,将多元专家参与模式调整为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二元专家模式;其次,彰显专家制度的“权利逻辑”,矫正过度权力化倾向;最后,构建系统化的专家制度,为专家服务刑事司法创造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