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4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法与道德关系模式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西方学者在法与道德关系的争论中提出了许多模式 ,著名的有康德模式、富勒模式、哈特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揭示法与道德的关系 ,但都不够理想。法和道德都有观念、规范或制度、秩序三个层次 ,二者的观念层次是相通的和深藏于现在一般所说的价值观念之中。另外 ,在秩序层次二者也是很难区分的 ,因为它都落实在人的行为中 ,而一个行为 ,如果符合秩序的要求或构成社会秩序的话 ,可能同时具有法律意义和道德意义。这样 ,法与道德的区别主要存在于规范或制度层次。  相似文献   
22.
Napier and Tyler (this issue) question whether moral convictions about outcomes really override the influence of procedural fairness (PF) on fairness judgments and decision acceptance. The empirical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is “yes.” When people have strong moral convictions about outcomes, perceptions of outcome fairness and decision acceptance are primarily shaped by whether the morally “correct” outcomes are achieved. Pre-decision perceptions of PF have surprisingly little or no effect on these judgments. That said, pre-outcome perceptions of PF sometimes predict post-outcome perceptions of PF, even when people have morally vested outcome preferences. We provide further details supporting the validity and superiority of our data analytic approach and argue that our original conclusions were justified.
Linda J. SkitkaEmail:
  相似文献   
23.
网络开辟了道德建设的广阔天地,为实现人们的道德自律提供了条件,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道德建设工作的社会化;但网络会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取向,导致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增多,使网络主体的隐私权无法得到保障,使社会、家庭亲情淡化.因此,必须从构建网络道德的指导思想、培养人们的网络道德自律行为、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法规等方面入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4.
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思想认识导向课 ,是大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也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开端。适逢全国人民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之际 ,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应当积极行动起来 ,以《纲要》实施为导向 ,大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 ,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切实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实效 ,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25.
德育工作应避免对青年学生仅仅进行一般性的、原则性的教育,应向他们揭示进行品德修养的个体意义:它可以从多方面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使生活更美好,使人更自由、全面地发展。为此,学校及社会方面要从多个角度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地进行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26.
Scientific interest in the nature of how people think about justice and fairness began approximately 70 years ago with Stouffer’s classic study on the American soldier. Since then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thousands of research studies conducted on what people perceive as fair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making a fairness judgment. The goal of this article is to dig through the “lost and found” box of justice research in an attempt to re-examine where we have been, issues and ideas we may have forgotten, and to gain insight on directions we may want to go in the future. The key rediscovery of this review is that perspective matters. Specifically, how people interpret fairness depends critically on whether they are viewing a situation in terms of their material, social, or moral needs and goals. The implications of adopting a contingent theory of how people reason about fairness are discussed.
Linda J. SkitkaEmail:
  相似文献   
27.
本文论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追溯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渊源 ,分析了现代治国理念区别于传统治国理念之处 ,阐述了儒家道德法思想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8.
略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保证方面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保证作用。可以这样说,人们最初正是从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认识到其重要性的。  相似文献   
29.
“全面主义”又称“形式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重要学派,主要有指令式的道德观、情绪主义的道德观、存在主义道德观和行为准则道德观。“全面主义”重视对道德教育基本概念的分析,主张以形式而非内容特征界定道德和道德判断,强调学生对道德推理过程的理解和道德推理的技能技巧的培养,反对单纯灌输道德内容,认为对人类共有的基本道德价值的探寻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坚持道德教育的中立立场。  相似文献   
30.
大学生诚信品德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问题突出,已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诚信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明显的反映。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角色和以后承担的社会职责决定了其诚信品德塑造的重要性。高校应积极营造有助于大学生诚信品德培养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并形成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