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5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9篇
外交国际关系   77篇
法律   77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39篇
综合类   12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1.
中国与俄罗斯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两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与双边贸易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俄罗斯进出口贸易发展相对较为平稳,表现出激进式转型中的稳定性对外开放特征;虽然中国已经是俄罗斯商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但俄罗斯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面临着不确定性和其他国家的竞争,中俄双边贸易对俄罗斯的重要性明显高于对中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12.
冷战结束以来,在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研究中,学界的关注目光偏重于新保守主义,特别是"9·11"事件后,自由主义在新保守主义的反衬下显得有些黯然失色。然而,自由主义作为美国政治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在美国政府内外始终具有广泛的舆论市场,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始终保持相当大的影响力,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蕴含着自由主义的思  相似文献   
413.
冷战后,老挝外交政策表现出四个特点:由政治外交转向经济外交;重点发展与越南、中国等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从地缘政治考虑,参与并扩大与东盟各国的合作;转向"全方位外交",增进与各大国的交往。今后老挝外交政策将围绕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安全维护、地位提升等方面展开,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414.
均势既是国家的一种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又是国际体系的一种运行状态和存在形式。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将均势政策视为一种金科玉律或国际政治铁律,有着深刻和复杂的根源。在近现代欧洲国际政治中,面对欧洲大陆一系列统治者屡次掀起的追求霸权的狂潮,作为欧洲大陆外缘海岛国家的英国,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采取均势外交政策,制衡和打击霸权追求者成为英国在此期间经久不息和坚持不懈的政策与行动。  相似文献   
415.
爱德华·斯诺登将美国国家安全局庞大的监控计划曝光,引发世界多国对美国表示抗议。美国政府声称其监控行为是基于《外国情报监视法》的授权而实施。在美国复杂的监控法律体系中,该法有着独特的生成背景、功能定位以及价值选择,自1978年颁行以来历经多次修正,在国家安全领域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16.
外汇按金交易违反的规定不属于非法经营罪中违反国家规定的范围,且其中的中介行为不属于非法经营行为,而只是一种帮助行为。这种帮助行为依据刑法规定和共犯从属性认定其是犯罪存在阻碍,其本身属性及刑法谦抑性决定了刑法对外汇按金交易中介行为介入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417.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拓展。将涉外警务学设为公安学的二级学科,不仅是我国公安学继续发展和繁荣的需要,而且是解决涉外警务实际工作面临困境的需要。同时,根据通行的学科衡量标准,涉外警务学已初步具备增列为二级学科的条件,即研究对象从属于公安学研究对象的范畴,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公认的专门术语,已取得较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具备独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18.
卡扎菲时期的利比亚持有多重身份认同。其中,阿拉伯认同、伊斯兰认同以及非洲认同在不同时期对利比亚外交政策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认同视角看,卡扎菲时期利比亚对非洲外交政策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在卡扎菲执政的前20多年时间里,利比亚对非政策主要受到阿拉伯和伊斯兰认同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到卡扎菲政权垮台,利比亚对非政策的重点转移到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主要受到非洲认同的影响。卡扎菲政权垮台的结局说明,对于非洲各国来讲,国家认同是首要的核心认同,而非洲认同是相对次要的认同。  相似文献   
419.
《Communist and Post》2014,47(3-4):281-290
What determined Russia's national interests and grand strategy in the first decade after the Cold War? This article uses aspirational constructivism, which combines social psychology with constructivism,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Central to aspirational constructivism are the roles that the past self and in-groups, and their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play in the selection of a 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defini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This article explains why Russian political elites settled on a statist national identity that focused on retaining Russia's historical status as a Western great power and hegemon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in engaging the country in bounded status competition with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420.
《Communist and Post》2014,47(3-4):261-268
The importance of status concerns on Russia's foreign policy agenda has been increasingly observed. This preoccupation with status is particularly visible in Russia's relations with the West. Although strong claims about status in Russian foreign policy are frequently made in public and private by researchers, journalists, politicians, diplomats and other commentators, such claims often lack any closer theoretical or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The aim of this introductory article is, therefore, to outline the basic components that form the research agenda on status. Status, if properly examined, helps us understand not only Russian foreign policy, put also present-da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its transformation in a broader sense.In a first part, we identify the theoretical voids concerning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tatus. In a second part we outline the drivers and logic of status concerns, considering in particular identity theories,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and existing research regarding emotions. The presented research agenda on status, derived fro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related theories, provides a well-structured tool-box for investigating the link between status, identity and emotions in Russian foreign policy vis-à-vis the West. In a third part we present the key questions rose by the contributors to this Special Issue and summarize their main find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