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7篇
  免费   78篇
各国政治   36篇
工人农民   97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7篇
法律   838篇
中国共产党   201篇
中国政治   390篇
政治理论   253篇
综合类   120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82篇
  2004年   284篇
  2003年   238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经历了非常艰辛的风雨历程,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党纪党规、国家法律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新进展和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反腐倡廉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42.
司法解释权威是树立司法权威的核心环节.程序权威与解释权威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司法解释只有在法律适用程序中作出才能获得公信力,才能取得促使当事人履行判决的权威性效果.另一方面,程序的权威必须借助诉讼活动、司法解释和司法裁决才能彰显其直观公正的权威性.所以,判例权威是程序权威和解释权威的最佳表现形式.因此,为了提升司法的权威性就必须建构司法解释、法律细则的程序化和判例化机制,借助于程序权威和判例权威实现司法权威的正当化.  相似文献   
943.
由于绑架罪所侵犯的人身自由权包括了人质的身体活动自由权和第三人的意思决定自由权,所以决定了绑架罪是复合行为犯而非简单行为犯,即其完成形态由扣押人质与提出非法要求两行为组成。将绑架罪解释为复合行为犯,有利于犯罪预防和解决罪数问题。  相似文献   
944.
缓刑判决尚未生效又犯同种罪不能实行数罪并罚;缓刑期间又犯新罪能依据刑法第69条规定数罪并罚;缓刑期满以后发现漏罪不能实行数罪并罚;缓刑考验期满后再犯新罪能构成累犯;缓刑考验期满后才发现新罪的,缓刑不能撤销,如果新罪还没有超过追诉时效,只需要对新罪直接作出处理。  相似文献   
945.
韩慧 《政法论丛》2008,(4):91-95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的李尔本案,作为英国从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期的典型案例,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英国诉讼制度中沉默权制度、对抗制和陪审制度的演进过程,折射出了英国诉讼法制现代化的模式——经验主义、途径——历史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价值意义——通过程序正义实现实体正义,限制权力,推动法制和社会现代化。  相似文献   
946.
中小企业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搞活搞好中小企业,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中小企业的发展有赖于政府改善宏观环境,同时迫切需要中小企业采取合理有效的竞争战略,做到小而特,小而新,小而优.  相似文献   
947.
定量因素并非我国刑法首创,定量因素在现代法治国家都是存在的,只是具体实施方式不同而已。我国刑法选择了"立法定性又定量"的犯罪定量模式,定量因素在立法上成为出罪与入罪的重要标准,而定量因素却没有在犯罪构成中得到体现,定量因素必须纳入到犯罪构成之中。同时,客观的超过要素概念的提出给定量因素引入犯罪构成中开辟了道路。"立法定性又定量"的定量模式之下我国仍然存在着"司法定量"。  相似文献   
948.
当前,入室盗窃发案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建筑死角和心理死角等薄弱环节。遏制入室盗窃必须先从阻断入室着手,最终要坚持综合治理、专群结合。  相似文献   
949.
Sailer 《Juristische Bl?tter》2008,130(5):324-327
Der OGH vertritt in übereinstimmung mit der herrschenden Ansicht die Auffassung, dass mittels eines EMail-Sendeprotokolls der Anscheinsbeweis des Zugangs eines E-Mails nicht erbracht werden kann.  相似文献   
950.
This paper surveys the key terms śaktipāta and samāveśa (both of which refer to religious experience) in the primary sources of Tantric Śaivism over several centuries of textual development, building up a theory as to their range of meanings. It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their usage by Abhinavagupta (Kāshmīr, 10th century) by presenting a complete translation of chapter 11 of his Tantrasāra. The paper thus serves to (a) illuminate the nature of spiritual experience and the qualifcations for religious praxis in Śaivism, (b) give insight into the worldview of the Tantric Śaivas, and (c) help in pinpointing a specific and significant issue in the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religion generally.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paper has been published in a somewhat different form in Evam: Forum on Indian Representations vol. 4, published by Samvad India, New Delhi, India. This paper could not have been written without two years of intensive study with Professor Alexis Sanderson of All Souls College, Oxford, whose scholarship has proved essential in advancing my understanding of Śaivism. Also very helpful was Dr. Somadeva Vasudeva, now of Columbia University, whose database and encyclopedic knowledge have been invaluable. The germ of the idea for this article was suggested to me when Professor Paul Muller-Ortega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first pointed out to me the passage beginning at MVT 2.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