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0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35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Introduction

Although in the past sexual abuse was perceived as an issue connected only with males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s placing increasing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female sexual perpetrators. There is still disagreement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sexual abuse, the frequency that it occur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men that are sexual abusers.

Methods

Thorough research of the main databases (MEDLINE and PsycInfo), for case reviews and studies along with restriction on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literature, is due to perceived culture differenc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for relevant studies through web search engines such as Google, locates agencies and organizations that are interested and connected to sexual abuse issues.

Results

Distinction between sexual offense and sexual abuse has as a result difference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sexual perpetrators. They are mainly young (age up to 36 years old), friends or relatives of the victim, using more persuasion and psychological coercion and legally charged in a lesser extent compared with male abusers. However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the victim can be more severe.

Conclusion

A unanimous view of what is female sexual abuse is difficult to reach. Often it is under reported, unrecognized or considered ethically more acceptable than male abuse. It is also connected with an increased self-report of history of sexual abuse of the perpetrators. A typology of female sexual abusers should be developed. Treatments focusing on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along with prevention and public awareness can be a powerful tool in reduction of sexual abuse perpetrated by females.  相似文献   
112.
张学中 《学理论》2011,(10):26-28
和平是发展之基,发展是和平之本。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中国的发展有利于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因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谐世界,中国人民努力建设和谐世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13.
近年来,孙志刚案、邓玉娇案等许多引起社会公众舆论关注的案件,使公安机关逐步认识到了舆情引导的重要性。舆情引导是公安机关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前提,改进舆情监测工作,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做好公安舆情引导工作,营造一个社会公众理解公安和信任公安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各级公安机关在信息化时代,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背景下,需要努力做好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4.
执法释明是在执法过程中对与相对人实体和程序性权利、义务密切相关的内容开展专业、规范的释法说理工作,体现了正义、透明和效率的现代行政理念,是规范执法程序、拓展执法理念的有效手段,对卫生行政机关顺利开展执法活动,营造和谐稳定的监督执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5.
文化因素是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警察亚文化因素、社会对警察的刻板印象、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等。文化因素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文化的差异性:警察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差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等等均可影响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甚至引发冲突。合理利用文化因素,解决警民关系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实现警民关系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警察文化体系建设、配备专职的文化沟通人员、提升警察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16.
2007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严打整治斗争,努力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因此,提出深化严打整治斗争的六项措施,才能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7.
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范围、形态、程度呈现出的新格局与主体多元化、成因复杂化、处理关联化、形态对抗化等新型特点,从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层面加强对政府公共机制、整合机制、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调处机制与权益保障机制等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研究,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从根本上预防与化解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的重大实践。  相似文献   
118.
在社会、经济、技术和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泉州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生态群落,具有尊重保护自然,维系崇尚和谐的特点;同时,泉州传统文化通过儒家文明“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的自然观、社会观。呈现出对自然、动物、居所环境和人关系的正确认识,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共生、文质彬彬、生生不息的风貌。泉州传统文化还对未来生态城市建设的进一步规划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9.
本文通过比较具体地对当前中国外交战略的特点及发展走向作考察和分析,进一步厘清新形势下中国外交战略发展的前景,认为:坚持国家利益,参与国际制度,推进多边主义,建设和谐世界既是当前中国外交战略的主要特征,也将成为未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导向.而这样的导向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邓小平外交思想,以及中国的全方位外交也是相互协调的.  相似文献   
120.
和谐社会是当前学界和社会中的热点。学界对和谐社会如何构建说了很多,但是对和谐社会如何界定却阐述不够。和谐社会的前提在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非对抗性,在这一基础上其他次要矛盾融洽共存,方为和谐之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