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00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35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松散式、汇编式的民法典不适合中国国情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民法典草案是原封不动地将现行法编入 ,是彻底的松散式和汇编式的 ,与人民所期望的民法典差距甚大。中国应当制定一部具有逻辑性和体系性的民法典 ,1 0 0年前 ,前人已经替我们作出了选择 ,在历经百年所形成的法律传统面前 ,任何立法者和学者都是渺小的。取消“债权”概念和“债权总则编”的理由站不住脚。人格权不应单独设编 ,基本理由在于人格权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32.
警察违法犯罪是具有警察身份的人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警察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有行为人自身的人格缺陷、社会角色因素、归因偏差、不合理的认知以及职业特性造成的心理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33.
和谐是高校发展的基础,而统战工作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做好统战工作对高校的和谐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透析新时期统战工作对象新的特点,进而阐述新时期统战工作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34.
建构可持续消费模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采取科学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才能建构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35.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需要。新的历史时期,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把握好“情、理、法”三个重点。而坚持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相统一,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党群干群沟通机制,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6.
和谐社会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特性这两个基本视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意识形态功能和人文认知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功能和人文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3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指向,表征着和谐理念的创新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鲜明地彰显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价值,必将给人民大众带来更大发展与福祉。  相似文献   
38.
传统和合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开新与挖掘,吸收其积极思想,对现代公民行使表达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和合文化包括“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及“中庸之道”等重要内容。和合文化作为我国公民行使表达权的特有文化背景,不仅有利于实现对多元化利益表达的包容。同时,还有利于对个性化利益表达的支持,以及对冲动性利益表达的抑制。  相似文献   
39.
宪法上的人格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有关私法上的人格权之讨论在近年已近乎白热化,那么宪法中的人格权却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然而,在德、日等国的法制史上,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却曾经先由宪法条文中引出,转而反哺于私法;而倘若忽视宪法上的人格权理论,则不可能完整理解民法上的人格权。从德、日诸国精致丰富的人格权理论观之,人格权内涵中最具特征的当是其概括性,它以保护人格的自主发展为主轴,特别保护隐私权、名誉权和自我决定权等。然而,为了克服其内容上的这种宽泛性和多元性,两国法院也确立了人格权的范围理论和多重审查基准,为人格权的保护和限制划定相对明确的界限。凡此种种,均值得吾人借鉴。  相似文献   
40.
警务活动与非警务活动之界分是公安执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基层公安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学界对公安机关警务活动与非警务活动的界分存在一定的问题,公安机关警务活动的范围应当依据法律的规定以及公安机关自身的性质来决定。警务活动可分为主体型与非主体型警务活动,很多所谓的“非警务活动”,其实应当属于警务活动的范畴。相应地,这些“非警务活动”之所以造成了不良影响,原因不在于其是“非警务活动”,而在于执法的规范化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