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22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35篇
中国共产党   40篇
中国政治   43篇
政治理论   44篇
综合类   12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This overview 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statistics in Germany and Prussia, where different streams and trends in the field of statistics can be observed until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1) the so-called university statistics (Staatenkunde); (2) political arithmetic; (3) table statistics; (4) “German Kameralia;” and (5) Prussian financial science.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s for historical demographic research are the parish registers. In Germany, they start in the early or high Middle Ages as baptismal lists. In Prussia in the 16th century, parish registers consisted of entries and items of baptisms (births), marriages, and funerals (deaths). Based upon these parish registers at the end of 17th century in the Brandenburg Electorate, population lists were set up as registers or tables of population movement, as “general registers of the born, the married, the deceased, and the communicants.” Physicians and such Prussian medical authorities as the Collegium medicum and the Collegium sanitatis collected data about the causes of death and the longevity of human life (people more than 90 years old). In the course of 120 years during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about 350,000 immigrants came to Brandenburg-Prussia. The Prussians developed excellent migration and census statistics in the form of historical tables.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russian Office of Statistics in 1805 until its reorganization in 1809–1810, historical tables were set up using population statistics.  相似文献   
212.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ultidisciplinary project Founders and Survivors: Australian Life Courses in Historical Context. Individual life courses, families and generations through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are being reconstituted from a wide range of data including convict records; birth, death and marriage registrations; and World War I service records. The project will result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ustralian settlement, the long-run effects of forced labour and emigration on health and survival, family formation, intergeneration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social and geographic mobility.  相似文献   
213.
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自律观。他们的自律观对前人的自律思想进行了扬弃,二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将自律建立在现实的社会基础之上,并注重自律和他律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主体在自律的过程中显现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214.
琉球群岛与我国有着特殊的地缘关系。这种地缘关系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历史上琉球群岛的"分岛改约"涉及我国的切身利益,今天琉球群岛不但是围堵中国的所谓"第一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日本制造东海争端的地理依据。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的认识渐渐淡漠。学术界关于琉球群岛区域地理学基础研究积累的缺失,导致我国对于琉球群岛地域构成的认知模糊不清。数百年来,随着琉球群岛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化,琉球群岛历经沧桑,几易其主,其地域构成几经变迁。但是,历史上承载着琉球王国的琉球群岛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依然如故,并不因日本、美国单边因素的变化,或日美双边关系的变化而改变。正确认识琉球群岛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和完整性,对于今后我国涉及琉球问题的对外交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15.
“安乐死”的本质是为减轻患绝症的病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极端痛苦,有利于减轻其家属负担,符合优生、优死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安乐死”不存在现实的社会危害,没有损害绝症患者的生命权,是尊重个体生命权的体现。脑死亡法即将在我国出台,为安乐死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16.
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心理变迁成为我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层面。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少数民族心理的生成是被在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的。然而,随着实践方式即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变迁与民族文化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出现了对生产方式变迁和民族文化延续性断裂的不适、哀伤和惆怅的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身份认同的茫然和迷惘。对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社会现象,我们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去分析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辩证认识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培育适应城市化与现代化、符合历史必然性的少数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217.
马克思是欧洲哲学由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开创性人物之一。他认为强调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特征,劳动实践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超越。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辩证法合理地解释了人的生存状态,并且指出了人类走出异化获得解放的现实道路。这些是其他现代哲学家无法企及的重大成就。由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马克思的误解,他在欧洲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历史地位长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218.
我国女性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在传统学科女性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伴随着女性学知识与理论系统的不断完善,女性学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不断推进,初步呈现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和以社会性别理论为指导的两种探索模式,并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19.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审视党的群众路线应注意三个基本维度:在现实维度上,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和反腐斗争的新要求是审视的出发点;在认识论维度上,提升党的执政水平进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审视的意义所在;在实践维度上,利益均衡以及与时俱进是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当代进路。党的群众路线在回归群众生活中直面当代中国现实,有利于党的"传家宝"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20.
李大钊虽然在“五四时期”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批判,但他依然肯定通过“修身”来提高道德修养的思想。同时,在对救亡的探寻之中,他的修身意识发展成了对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追求的反省,演进成了对唤起国民觉醒的思想。“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史学受到李大钊重视。他对唯物史观的探析、阐释与运用和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使他有效地引发出了群众自觉救亡的动力,同时,又将他的修身意识贯彻到其中,对唤醒群众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