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19篇
各国政治   2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篇
法律   132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87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17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economic regionalism in East Asia with a focus on the key issues in harmonizing bilateral free trade agreements. The ASEAN+1 free trade agreements with China, South Korea and Japan represent the first attempts to structure cooperation in trade across Southeast and Northeast Asia.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coverage of these agreements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actually liberalize trade. This study focuses on major choices made in the negotiation of the ASEAN–Jap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se choices help or hinder the consolidation of economic regionalism. The results achieved in the ASEAN–Jap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are limited at best. The agreement does establish some new areas of cooperation among the signatories but fails to address important issues for regionalism such as labor mobility. It also makes limited progress in harmonizing and liberalizing rules of origin. The ASEAN–Jap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applies product-specific rules to fewer categories of goods than most of Japan's bilateral agreements with ASEAN members but those rules in place are still very restrictive. Moreover, the parties to the ASEAN–Jap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have the option of applying the rules of their bilateral agreement if it provides more favorable treatment. Thus, there is no guarantee the more liberal terms of the ASEAN–Japan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will be applied.  相似文献   
212.
青少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力量。在苏区时期,闽西苏区党、政府注重发挥青少年在革命中的作用,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重要工作来抓,各县的少先队、儿童团在党团组织领导下,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立足当时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支援了革命战争,促进了苏区革命根据地建设。总结闽西苏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宝贵历史经验,对于做好当前青少年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13.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关于历史问题的第三个专门性决议。该《决议》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该《决议》对我们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依靠法律和捍卫法律的百年奋斗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对党依法执政的历史成就和重要经验进行了系统性地归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该《决议》关于我们党依法办事、依法执政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全面系统归纳和总结是通过决议文本中的139个“法”字以及由“法”构成的词组来科学地加以表述的。对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的“法”字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可以提炼出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的法治要义,全面和系统地呈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百年奋斗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214.
汉代俗赋与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乌赋>的出土让学界注意到汉代俗赋文体的存在.<韩朋赋>残简是其佐证,汉代大量说书俑的出土是其旁证.由此推想,汉代文献中有一些夹杂韵体的故事应该也是对俗赋的记录.这些俗赋讲诵虚拟故事,演绎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小说特征,在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研究中,也应居于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15.
孟国碧 《河北法学》2006,24(8):42-48
欧盟、美国及其建立的区域贸易组织对优惠性原产地规则的运用始终走在前列,不仅被它们运用于经济领域以追求广泛的传统贸易利益,发挥着特有的经济功能,而且已被它们运用于特定的非经济领域以追求广泛的非传统贸易利益,发挥着特定的非经济功能.我国的区域经贸合作安排已正式启动,并正扩大区域经贸合作的范围.为此,我国应借鉴欧盟、美国利用优惠性原产地规则实现非经济功能的成功经验,以实现特定的政治、军事、外交目标.  相似文献   
216.
何勤华 《河北法学》2006,24(10):12-22
中国近现代刑法是一个舶来品,因此,要使其真正本土化,让理论和实务各界真正熟悉它、理解它,并运用它来为新时期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就必须进一步了解西方刑法的基本内容,了解西方刑法中各项理念和制度、原则的起源及其流变.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已经出版了众多的刑法学著作和教科书,但关于西方刑法史研究的论著还非常少.因此,分四个部分对西方学术界关于刑法的定义、西方刑法的历史起源、近代西方刑法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刑法的发展趋势作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217.
高职在校生普遍存在尚法理念的缺失问题,而缺失的根源十分复杂,既有历史和传统的根源,又有现实和体制的根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高职学生将是我国社会很重要的人才层面,高职在校生尚法理念的培育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培育的途径方面,既要注重传统的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多种方式、途径培育。  相似文献   
218.
犯罪构成不是起源于某颗终极种子的破土萌芽,而是出现于多种权力因素的矛盾斗争,权力运行方式的变化为犯罪构成的诞生提供了前提。贝林体系的历史贡献不在于其技术性的改造——在“违法”、“有责”之前新增“构成要件”,而在于其平衡了立法者、法官与学者的权力关系,把原来的学者型犯罪构成变成了权力平衡型犯罪构成。犯罪构成在自由保障的幌子下,对人的行为进行细致入微的规训,对人的思想进行无微不至的改造。犯罪构成诞生的真正后果在于提供了一套“把人变成主体”的权力-知识。  相似文献   
219.
行政学本土化是中国行政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是行政学自身学科体系建设的需要,而且是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行政学历史发展、行政学生态分析、行政学哲学思考等三种途径建构行政学本土化的理论平台、切入点、突破口,将有助于中国行政学本土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20.
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社会治安虽“整体平稳”,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从治安问题的产生和治理角度看,社会治安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治安现象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存在种种消极因素。根治社会治安存在问题的途径是:加快发展经济;积极完善社会政策;调和社会关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反腐方式研究,遏止蔓延势头;加强传统人文教育,构筑文化防御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