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9篇
  免费   32篇
各国政治   128篇
工人农民   23篇
世界政治   8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65篇
法律   432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128篇
政治理论   181篇
综合类   8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64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is paper addresses B. F. Skinner's utopian vision for enhancing social justice and human well‐being as it was introduced in his 1948 novel, Walden Two. In the first part, we address the historical,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ontext that situates the book in the utopian genre, the critiques of its premises and practices, and the fate of intentional communities patterned on the book. In the second part, we review practices in Skinner's book that advance social justice and human well‐being under the themes of health, wealth, and wisdom, and then focus on contemporary practices that are the legacy of his vision. His vision was neither the a priori truth of a particular premise about human behavior or a necessary practice (blueprint) for an intentional community but rather the use of empirical methods to discover premises and practices that work to advance the health, wealth, and wisdom of individuals and survival of the culture.  相似文献   
42.
志愿服务的支持体系由支持和保障志愿行动发展的政策、智力、资金、资源等组成,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和组织内部因素。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经历了单一支持体系向拓展支持体系、多元支持体系、综合支持体系变化的过程;支持体系的结构包括党政支持体系、群团支持体系、社团支持体系、公众支持体系、专业支持体系和传播支持体系等;支持体系的要素包括政策、资金、人力、品牌等。在加快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支持体系建设要注重统筹协调、联盟合作、专业提升和国际发展。  相似文献   
43.
李东泉  蓝志勇 《公共管理学报》2012,(1):104-110,127,128
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给城市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改造、更新和发展城市社区。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现实,将社区按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分析了它们的成因、功能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重新认识这些社区的价值,结合新的社区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地制订不同的发展战略,实现社区发展的目标,保障城市化过程的健康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44.
陈竹  李娜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2):109-122,153,154
兵制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典章制度,同时也是维护国家独立和民族繁荣的有效手段。李朝作为11至13世纪中南半岛上的强国之一,十分重视兵制的建设。由于中越复杂的历史联系,李朝立国后在兵制的设置上借鉴了唐宋兵制,尤其是重点效仿唐宋兵制的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军事制度。不过,李朝兵制并没有完全照搬唐宋兵制,它既吸收了唐宋兵制的精华,又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了符合李朝自身国情的兵制,并增设了新的兵种"象兵"。李朝兵制无论是在平定内乱抑或开疆扩土中,都契合了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反过来,李朝兵制也对宋朝的兵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朝也参考了李朝兵制对其兵制进行改革。宋朝兵制在改革中充分借鉴了李朝的军事编制,尤其是"军"这种新的军队编制的创设,成为宋朝改革军队编制的开端。从李朝兵制大力效仿唐宋兵制,再到宋朝亦在兵制建设上借鉴李朝兵制的优点,这种相互学习与借鉴,增进了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进一步促进了二者之间的相互交融和融合,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中你只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45.
李伟 《学理论》2012,(15):26-27,35
政治稳定与否,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更关系着本国国民的幸福生活和前途。我国的政治稳定将依法治国作为总方略,将以人为本与发展作为其核心理念和关键点。为了寻求保持我国政治稳定的路径,必须要从党的建设、政府职能的优化和完善以及文化建设的角度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46.
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十分重视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传承和创新了中华民族精神,使之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47.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时代发展变革规律性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综合集成,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发展理论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商品经济产生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和成熟形态,成为通向社会主义的新物质准备与历史阶梯和发展中间站。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其通向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以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为载体的世界社会化大生产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逻辑演进过程,并以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三个不同时代。马克思、列宁、邓小平系统考察他们各自所处于的世界经济现代化和全球化不同发展阶段及其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时代形式,从世界体系和全球战略上科学揭示出世界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及其时代发展变革规律性,形成了时代构成基础、时代中心问题、时代发展道路三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及其创新发展的三大理论形态。这三大时代发展理论形态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形式,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三大阶段及其时代化的主要标志,而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科学方法和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48.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制定与产业相关的各种政策鼓励重点产业的发展。政府选择重点产业动因是重点产业能支撑经济快速发展,能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能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选取7个指标基于SPSS对重点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进行实证分析。以贵阳市为例,指出重点产业选择的基本方向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9.
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在许多方面对侦查工作加强了制约监督,切实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应当顺应时势,牢记尊重和保障人权,转变旧的侦查理念和模式,积极适应侦查阶段律师辩护人身份的确立,不断提高侦查工作质量,切实提高新形势下诉讼效益。这无论从查明案情,还是从打击犯罪方面以及提高侦查公信力方面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相似文献   
5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ndosulphan pesticide disaster in Kasargod, Kerala, India.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pesticide disaster was the culmination of an agrarian modernization project implemented in the region by the state-owned Plantation Corporation of Kerala (PCK). An exploration of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the disaster shows the recolonization of residents and nature by PCK through neocolonial forms of centralized and exclusionary spatial and resource control mechanisms. In this context, the paper questions the glorification of the “Kerala model”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standpoint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resource rights, relying on the lived experiences of the people of Kasarg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