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8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1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contrasts South East Asian and European Union countries’ perceptions of the priorities for anti money laundering (AML) and anti terrorist finance (ATF) in relation to three industries: security goods and services; the timber trade; and ‘informal’ value transfer and banking services. It might be expected that all countries would equally support each of these aspects of AML/ATF policies, without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the industries generating the proceeds. As this paper will show, however, historical experiences, contemporary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patterns of trade shape countries’ approaches, resulting in distinctive enthusiasms and reservations. In a nutshell, the EU points most strongly to products and services originating in Asia as posing AML/CTF risks, and locates primary responsibility for monitoring and control as falling within Asia - a projection of risk and responsibility that is reciprocated by Asian countries. Asian countries perceive a need for tighter control of dangerous products exported by the west, for example, small arms and light weapons, and of related money laundering circuits. Asian and European policy makers increasingly articulate concerns over illegal logging and related laundering, however European importers and their governments see responsibilities for this as falling primarily within Asia. Finally, the EU (like the US) perceives high levels of laundering risk in ‘informal’ value transfer/banking services, in which Asian-run businesses have a glob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the future, as the 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trade shifts, and as Asia increases its influence in international fora including those concerned with AML/CTF, so the region’s policy preferences may be expected to carry more weight.
Michael LeviEmail:
  相似文献   
212.
公安法律文书中的非法定性文书是动态发展的,对这一类文书及时地进行探讨、研究,能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公安实际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213.
214.
证据开示的基本内涵是庭审前双方当事人之间相互获取与案件有关的事实情况和证据信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我国的刑事审判方式由审问制转为对抗制,而庭审前的证据开示程序在对抗制的庭审方式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不容忽视的诉讼价值。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没有确立这一制度,仅有个别条款的内容符合证据开示的某些特征。因此,亟需完善立法,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司法机关的实务操作,争取早日建立起真正的、完全意义上的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215.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采用人货分离的方式运送违禁品,警方在发现违禁品后,如果仅仅简单地加以扣押,往往使之成为“无主”的货物。采用控制下交付手段,让货物按既定计划流转并对其严密监控,能促使涉案的犯罪嫌疑人暴露出来,从而取得侦破此类案件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16.
老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步入21世纪的我国社会正呈现结构老龄化趋势,社会的老龄化带来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其中老年人的违法犯罪不容忽视。作为社会中需要特别照顾的特殊群体,如何看待老年人的违法犯罪问题,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17.
中、日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侵占代为保管的非法寄托物、赃物或包装的内容物能否构成侵占罪,均存在较大的争议。比较中、日刑法学者的不同观点,并结合我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我国,赃物不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非法寄托物与包装的内容物能够成为侵占罪中的“他人财物”。  相似文献   
218.
对“非法证据”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所谓的“非法证据”,应在狭义上理解,即指执法、司法官员经由非法程序或使用非法方法取得的证据。在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热议,首因是其被寄寓了遏制非法取证的厚望。对非法证据排除之遏制非法取证功能的质疑,在我国缺乏力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不能独立承担起防止错案的重任,防止错案也不是其当然功能。  相似文献   
219.
李安  乐国安 《法律科学》2008,26(2):29-37
法律推理前提之获得又称为法律发现,一度被视为是心理学的研究议题。但是,实际存在的法律发现毕竟为法律证立提供了逻辑起点。而且,探究法律前提获得的机制还可以为人们提高在证成的脉络中提炼证成要件的准确性与效率。我们没有理由放弃对法律发现的深入探讨。法律前提的获得虽然可以从思维与推理的双重加工理论这一新近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普通的阐释,但更要从能够体现法律领域特点的法律认知上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20.
计算机网络证据的取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巨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同时网络犯罪也呈现骤增的趋势,为了有效地打击犯罪,必须研究与网络犯罪相关的侦查技术,而计算机取证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计算机取证的主要工具,主要技术和采用方法都有别与传统犯罪的取证,并随着科学技术和犯罪的发展而产生着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