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42篇
法律   198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目的 提高输尿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2例原发性输尿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血尿17例,腰痛10例,肾积水14例.阳性率较高的检查有逆行尿路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和输尿管镜检查,阳性率分别为72.7%(8/11)、50%(9/18)、66.7%(4/6)...  相似文献   
222.
目的 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针刺阳陵泉对不同病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脑效应机制。方法 筛选纳入损伤以单侧基底节区和(或)放射冠为主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长病程组24例、短病程组16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1次fMRI扫描,扫描期间给予针刺患侧阳陵泉干预,持续1 Hz的频率平补平泻捻针1分钟,留针8分钟出针。选取双侧半球的辅助运动区(SMA)、背侧运动前区(PMd)、腹侧运动前区(PMv)、初级运动区(M1)共计8个种子点,计算并对比静息态及针刺态下每对种子点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的变化及与FMA的相关性。结果 静息态时,长病程组PMv-R与SMA-L之间功能连接度强于短病程组(P<0.05);针刺态时,长病程组中SMA-L与PMv-L之间功能连接弱于静息态时(P<0.05),短病程组中SMA-L与SMA-R、PMv-R之间、SMA-R与PMd-R之间、PMv-R与PMv-L之间功能连接强于静息态(P<0.05);针刺态时,长病程组和短病程组间各对种子点对在针刺态下和全组各对种子点在静息态与针刺态下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病程组中,针刺态时下肢FMA评分与健侧PMd-L—M1-L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r=-0.411, P<0.05);短病程组中,静息态时下肢FMA评分与PMd-L—M1-L、PMv-R—M1-R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r=-0.588及r=-0.542,P<0.05);在全组中,静息态时下肢FMA评分与PMv-R—M1-R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r=-0.432, P<0.05);上下肢FMA总分与PMv-R—M1-R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r=-0.319, P<0.05)。结论 不同病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接受针刺患侧阳陵泉后在脑结构重组及脑功能重塑的过程中有着差异性的表现,激活的脑区也存在差别,病程时间越长的患者,其大脑病灶侧PMv与健侧SMA之间存在更强的功能连接。针刺阳陵泉时,脑区功能连接在双侧SMA、PMd、PMv、M1之间有特定的效应靶点,可能是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缺损程度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23.
目的 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究“手足十二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皮质连接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C)的影响。方法 纳入37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真穴组25例、假穴组12例。真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组穴(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干预;假穴组患者给予“手足十二针”经穴旁开1寸针刺干预。采用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 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价患者的神经系统缺损程度,并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选取双侧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 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 SMA)、运动前区(premotor cortex, PMC)为种子点,分析计算各脑区间FC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量表、NIHSS评分及FC值。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真穴组患者治疗后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双侧M1 FC值显著升高(P<0.05),患侧SMA与健侧PMC的FC值显著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假穴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手足十二针”可能通过增强双侧初级运动区的FC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具有穴位特异性,而辅助运动区与运动前区FC的改变也是另一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