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40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50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主要讨论施叔青近年来着力的文学工程——台湾三部曲之第一部《行过洛津》。作者力求通过庶民百姓视角来建构台湾历史,与那些以帝王将相、大家族变迁的宏大叙事来建构历史的作品大有区别。本文探讨施叔青作品中众多小人物的汇聚描写象征了什么,颠覆了什么,再现了历史发展中常被史书忽略不计的那些躲在历史暗影里的真实是什么。  相似文献   
62.
松花江以北中共控制区日侨俘的遣返,是东北日侨俘遣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战败后,松花江以北地区滞留的日侨俘20余万人等待遣返。为顺利地完成遣侨,国共美三方多次会商,签订《遣送东北中共管制区日人之协定书》。东北民主联军以认真负责的态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遣侨工作,从1946年8月20日至10月初,共遣返日侨俘18万余人。这一善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和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63.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泽被东西。中华法系的形成首先依赖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封建法典儒家化的完成都是在唐代。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乃是礼法结合,在重视法律的基础上,重视道德的作用,终极目的乃是致力于建立“无讼”的和谐社会。所以中华法系的精神和法律文化值得现代世界各国探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64.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开拓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强烈的爱国主义、坚定的社会进步思想和鲜明的民本思想相结合,是李大钊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因素,由此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中国化的基本立场.从时代要求出发,历史地(实践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建党后,李大钊在革命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中国革命,得出了许多重要的认识,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65.
A novel genetic marker,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InDel) shows remarkable potential for forensic DNA applications. Hainan Island is the southernmost and the second largest island in China, of which the Li ethnic group is regarded as the original inhabitants. In this study, 207 individual samples of Li ethnic group from Hainan were genotyped using Investigator DIPplex kit which contains 30 autosomal InDels and Amelogenin. Allele frequency and forensic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se loci. Several deviations from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HWE) and linkage disequilibrium (LD) may indicate founder effect in the Li ethnic group. The combined power of discrimination (CPD) and the cumulative probability of exclusion (CPE) reached 0.99999999992912 and 0.9861,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kit was effective for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in Hainan Li population. The population comparisons through the Nei’s standard genetic distance (Rst), phylogenetic tree,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MD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STRUCTURE analyses along continental divisions manifested that the 30 InDels panel had a certain intercontinental differentiation ability.  相似文献   
66.
晚清时期,面对史无前例的"变局"和"强敌",李鸿章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赢得相对和平的环境,争取实现"自强"。他"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贯穿其外交实践的始终,其内容可分为区别对待、均势制衡、结盟对抗三个相互交织又依次深化的部分。虽然这一思想在实践中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故此需要更历史、更客观地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67.
王玫黎 《现代法学》2002,24(2):27-33
中国固有文化中礼所规定的明具伦理色彩的等级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朝贡体制不能在智仁志士的观念和政治上产生国际法。近世文人王韬的国际法思想产生于其移居上海和香港特别是太平天国失败之后 ,之前他和同代人一样 ,信奉中国文化上的优越主义。王韬这种观念的产生与回应西方列强的冲击和自身的经历有关。但笔者对这种“冲击———回应”模式的运用并非费正清式的 ,毋宁说它更是柯文版的。王韬对国际法的矛盾态度显示了一种局内人的无奈。王韬的国际法思想最后落基于他给晚清政府开具的全面改革旨在图强采取新的思想方式的药方。  相似文献   
68.
李因笃的思路是进一步将师法对象追溯到《诗经》,主张学诗必本乎三百篇 ,“学三百而得苏李 ,学苏李而得曹阮鲍谢 ,学曹阮鲍谢而得开元天宝诸公 ,是真能学者矣。是故湛于三百而后为苏李 ,学苏李未能为苏李也”。以此类推 ,“溯洄从之 ,必自三百 ,所谓登山而诣其极 ,道水而穷其源也 ;溯流从之 ,必自盛唐。否则欲入而闭之门 ,升高而去其梯 ,恶乎可 ?”(《许伯子茁斋诗序》[5] (卷 1) )这虽是“学其上 ,仅得其中”(《沧浪诗话·诗辨》)的老生常谈 ,但对格调派“诗必盛唐”的诗学观念却是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取材于《选》”的介入 ,不仅大大拓宽…  相似文献   
69.
李士珍提出的统一警政机构、划清警察权责、宽筹警察经费、改进警察勤务,改革警察教育、培养“革命警察”,规范警察认识、提高警察待遇等一系列警政思想,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我国现代警察行政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0.
晚清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一书中,对于李白的诗歌给予极高而又准确的评价,并且极富创意。这主要表现在他认为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太白志在经世,而诗多出世语;太白诗放言实是法言;太白诗思精而韵高,时有独得之句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