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9篇 |
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8篇 |
工人农民 | 44篇 |
世界政治 | 5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42篇 |
法律 | 300篇 |
中国共产党 | 5篇 |
中国政治 | 36篇 |
政治理论 | 15篇 |
综合类 | 18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50篇 |
2011年 | 52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Labor History》2012,53(2):161-188
This paper seeks to provide a close examination of the nature and history of the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at developed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work done on the thinking of John R. Commons, but much less on the history of Wisconsin institutionalism more generally. The paper proceed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t Wisconsin from the time of the hiring of Richard T. Ely in 1892; the faculty hired to the Department from the early 1900s through to Commons's retirement in 1933; the program of instruction offered, particularly in the late 1920s when the full complement of institutionalist faculty were present; and the areas of study and later careers of Commons's graduate students. It is argued that although Ely played a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Wisconsin institutionalism, it was Commons who became the center of graduate student work, and that the Department only took on its decidedly institutionalist character after the hiring of Commons and a number of his students as faculty. The program of study in the late 1920s was very heavily institutionalist in character with Commons providing a core course on value and valuation, and a notable emphasis in the fields of public utilities, labor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ery little instruction was provided in neoclassical theory. Many of Commons's students went on to notable careers in the academic world or public service or both. Wisconsin students were heavily involved in labor legislation issues, an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But a number of Commons's students went into academic careers, and many produced large numbers of PhD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decline of Wisconsin-style institutionalism after World War II was not, as has been suggested, a result of Commons's students moving largely into non-academic careers, but of many other factors, including the rise of Keynesian economics, and the migration of what had been much of Wisconsin institutionalism into new schools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32.
孟泉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26(2):86-90
自1950年代,英国的劳动制度改革经历了从“自愿主义”到“新自由主义”为指导原则的转变.1997年新工党执政以来,劳动制度的改革在“新自由主义”的继续影响下,反映出政府试图能够在经济效率与工人发言权之间找到平衡.然而,严格的法律规制使劳动争议的处理在实际操作中陷入了困局,并导致新的更加灵活的劳资争议处理方式受到广泛认同.这说明英国劳动制度的改善需要兼顾规范性和灵活性两个方面,才能成为真正调节劳动关系,处理劳资争议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3.
当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劳动关系矛盾日趋复杂,各种类型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逐年上升,已严重干扰和阻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成为各级政府着力解决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分析了集体劳动争议的现状及特点,在此基础上用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了有针对性的、可行的预防和处理集体劳动争议的心理对策,对降低集体劳动争议的发生率和破坏程度,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4.
和谐劳动关系与民营企业发展——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劳动争议是劳资关系矛盾的集中表现。本文首先分析了民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变化、产生的原因及争议解决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指出了民营企业成为当前劳资关系矛盾的重点;其次,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中劳动者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本文从劳动者权益维护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35.
彭鹏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21(4):43-47
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无论在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权利义务方面,还是权利缺失时权利救济的程序保障方面,都存在不完善之处。应尽快确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公平、公正及经济性价值取向;同时,应由当事人自由选择仲裁及诉讼程序,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36.
现有的国际和国内体育争端解决体系基本都体现为以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及各国协会、独立体育仲裁机构(国际体育仲裁院或国内独立体育仲裁机构)、国内法院为主体的三层递进式架构。在我国,由于独立体育仲裁机制长期缺位,导致对内体育争端解决的专业性和法律效力不足,加之对外与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衔接不畅,难以公平、高效地解决体育争端,甚至造成了国内争端的国际化。《体育法》的修订为完善体育仲裁机制提供了契机,其中独立体育仲裁制度的设立应以体育自治为基础,建设完善的体育仲裁机制,通过设立中国体育仲裁委员会,进一步整合单项体育协会的内部仲裁机制,保障仲裁裁决一裁终局的效力,明晰仲裁范围,与国际体育争端解决机制形成平行且竞争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37.
行政调解:内涵界定、法理基础和应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比于实践中行政调解的火热开展,行政调解在理论研究层面仍显不足。从各省市发布的有关行政调解规范性文件来看,各地对行政调解内涵仍不统一。理论上,由于受传统"行政权不可处分"原理之束缚,多数学者认为行政调解在我国不具有理论基础,且对行政调解这种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在法理层面的特有应然价值探讨甚少。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对行政调解的内涵、法理基础、应然价值进行反思和探讨,以弥补行政调解理论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38.
许敏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20(3):157-162
中国和东盟十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制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各国的相互合作过程中,争端解决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争端解决机制协定》(CAFTA争端解决机制协定)为中国和东盟全面的经济贸易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提供了法律保障;WTO的争端解决程序是从GATT1947争端解决程序发展而来,历经半个世纪,不论从制度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效果来看,都日趋成熟并运行稳健,已日益成为通行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机制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进行制度的介绍并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使前者吸取后者的成功经验并在后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39.
王亚明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19(4):66-71
西方形式主义司法有其独特的文化成因,根源于实证主义法学,判例法、法典化及司法的困难促进了司法的形式主义。中外形式主义司法在解决纠纷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机理,西方的形式主义对我国司法的改造有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40.
何燕秋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2,(1):69-71
我国法学 (学术 )界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归责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过失责任说” ;第二种是“过错推定说” ;第三种是“视为有过错说” ;第四种是“严格责任说”或“无过错责任说” ;第五种是“综合责任说”。第五种观点既总结了以往法学界在产品责任归责上的研究成果 ,又结合了《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基本上反映了我国产品责任的法律现状。然而我国目前的《产品质量法》处罚仍偏轻。加重处罚 ,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是进一步完善《产品责任法》或《产品质量法》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