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0篇
  免费   54篇
各国政治   78篇
工人农民   79篇
世界政治   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83篇
法律   552篇
中国共产党   310篇
中国政治   542篇
政治理论   375篇
综合类   10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312篇
  2007年   421篇
  2006年   439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在我国社会双重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二是在城镇形成二元劳动力市场。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滞留在下层的“次属劳动力市场”,成为“新型工资劳动者”,其合法权益不断受到严重侵犯。其后果是,在全社会劳动力职业结构趋于高级化的同时,城镇底层劳动力群体扩张并构成“沉淀”的劳动力供给群。为促进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工会要站在促进城乡整体协调发展、维护职工长远利益的高度积极推动政府加快配套改革,稳步有序地消除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镇、公平就业竞争的制度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52.
马克思治理学说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对国家治理的彻底超越而达至社会自治,其核心是实现治理权由政府向社会的回归.历史的演绎使这一经典命题不断走出人们纯抽象思辨的"黑匣子"而成为可感知的现实政府与社会关系的传统模式和现代形态存在着控权与放权、自然经济主线和商品经济主线的根本分野;中国转型期的政府与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兼容传统控制型模式和现代释放型模式的"复合式形态".此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动力模型和较具说服力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25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内容,是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的合二为一。在建设全面小康背景下,以经济伦理建设整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系,统筹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建立有效的经济价值观,而且也深刻体现了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个统筹"的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254.
邓小平对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生活、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小康的中国等概念的论述,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是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255.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着眼于物质、政治和精神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256.
深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首先要正确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科学论证“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以及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贡献和发展。其次要全面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变化。从中可以认识到这些变化并没有根本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矛盾,因而也决不会改变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257.
中国近代百年以降 ,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提出过各自的社会发展主张 ,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世界”理想 ,到孙中山以“平均地权”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主义。这些主张实际上只能是乌托邦。改革开放后 ,中国共产党郑重提出建设“小康社会” ,十六大又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时代的超越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258.
在抗击"非典"的艰巨斗争中,工会组织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力争取得抗"非典"斗争的胜利和经济社会全面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59.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ten-year delay in the democratic transition in Serbia,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opposition parties and civil society. It argues that the policy of opposition parties was partly responsible for the failure of an earlier fall of the Miloevic regime. While civil society has been similarly weak and divided, the article details how a number of NGOs proved to be crucial in the coordinated campaign which lead to the overthrow of the Miloevic regime in October 2000.  相似文献   
260.
略论传统中国的乡村控制与村社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传统中国的乡村控制和村社结构进行了简略评述,认为在传统中国,专制国家虽然希望把自己的权力延伸到乡村社会之中,但受交通、通讯和行政管理水平的限制,在事实上不得不利用乡村社会中的权威资源实施支配与控制。地方精英的成份和功能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地用“自治权”、“士绅社会”等概念加以概括。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是由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各种组织机构和个人关系构成的,对此必须综合地、辩证地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