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17篇
工人农民   20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38篇
中国共产党   204篇
中国政治   194篇
政治理论   69篇
综合类   40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150多年前,革命导师马克思提出了"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的论断,这一论断具有丰富的内容.如何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砸碎政治、经济和精神三个锁链,这既是一个理论性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性问题,为此,各国无产阶级开始了各自的探索.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文明"建设的思想,是对马克思"砸碎三个锁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2.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人们有着不同的解释学观念,“走进马克思”和“走近马克思”这两个口号,就反映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两种不同的解释学观念,即“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或主观主义的解释学观念。要使马克思主义研究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客观性立场,反对主观主义的立场。在坚持客观性立场时,又必须反对绝对主义的立场,贯彻理解问题上的辩证法。从辩证的客观性立场来看,走进马克思和走近马克思的对立就消失了,走进马克思也就是走近马克思。  相似文献   
6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的自觉意识,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将长期面对的三个重大课题指明了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可以从多方面展开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64.
王宏宇 《政法学刊》2003,20(1):10-12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结合中国当前实际情况,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思想,凸显党的先进性的新理念,科学阐明了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65.
单淮 《理论学刊》2003,4(6):8-11
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半个多世纪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灵魂,坚持理论创新、道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统一,在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性、奠基性、中国特色性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6.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  相似文献   
67.
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其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的经验教训,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三个解放出来"。"三个解放出来"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条件。"三个解放出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是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8.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除了她本身的科学性,先进性之外,是因为后人认真研究其精神实质,并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就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三个代表"的历史根源.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极其曲折的,中国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要与时进俱进,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要与研究资本主义结合起来,要与研究人们本职工作结合起来,而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9.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揭示了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内在统一关系,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新的更加完整的概括,提出了以开放的姿态建设党的全新思路,为党的建设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0.
Murphy  Tim 《Law and Critique》1999,10(3):237-278
This article explores some of the intellectual influences which have shaped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Legal Studies in Britain and the contexts in which these influences made themselves felt. It then considers which influences might or should steer Critical Legal Studies in the future. In terms of the past, specific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influence of Marxism, Freud and Lacan, feminism, Foucault and Derrida, and recent genres of history-writing. As to the future, the question is asked whether Critical Legal Studies will engage constructively with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life sciences and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more generally, whether it will be able to surpass its established mooring i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