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湄公河次区域处在中国战略周边范围内,美、日、印等域外力量目前正在加大对该区域的战略投入,地缘政治经济竞争趋于复杂。区域公共产品供给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域外力量的参与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次区域中小国家的开发,但也造成了区域治理的"外部主导"问题比较突出。域外力量以发展援助为主要杠杆,除了积极介入经贸、基础设施等相关的互联互通外,还在环境、卫生、文教等领域占有较明显的优势,并谋求扩大外交、防务等高级政治领域的话语权,影响更高层面的地区秩序构建。鉴于此,中国应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提高区域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为中国与次区域国家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日本对湄公河次区域5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和泰国的官方发展援助(ODA)政策和援助情况,并对日本对湄公河次区域ODA援助现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与东盟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存在着较为接近的合作目标,符合双方及次区域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与东盟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主要机制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计划、东盟—湄公河流域发展合作计划与湄公河委员会。中国与东盟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对促进次区域经贸发展、构建东盟共同体与东亚一体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之下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式。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设目标是,把大湄公河次区域建设成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先行示范区,先行先试的自由贸易区。但是,在次区域的法律框架内,没有执行机制,呈现制度性体制性缺陷。执行机制是次区域各国实现合作的必要条件和保障,没有具体和制度性的执行机制,势必影响次区域合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弥补体制性缺陷,构建简便、灵活、有效、易于操作的初级执行机制,逐步推动初级执行机制的成熟并向正式机制的过渡,是现实条件约束下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论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的现状及广西参与合作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澜沦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十余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就成,次区域各国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在交通设施、能源与水力、投资与贸易等等方面开展了开发合作.广西以其独特的地缘区位优势,将在我国参与大湄公河流域的合作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发展—安全联结是国际安全领域的重大课题,它们的互动关系深刻影响着全球秩序与安全事态,这在"区域"这一国际互动与研究的关键层面尤其显著。通过引入"发展"这一关键变量,提供一个包括"发展"在内的"区域发展—安全复合体"分析框架,探究发展区域主义在区域安全与互动演进中的角色作用。湄公河下游区域是东亚发展—安全复合体塑造与演进的典型案例,通过各种发展合作活动,该区域的发展—安全复合体实现了从初级到深入的演变,从安全互动主导的"战争前线"转变为发展与安全和谐互促的"商业走廊"。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区域主义起着关键的能动作用,在物质、制度、文化等方面改变着区域的互动与结构,也造就了湄公河下游区域发展—安全复合体复合中心性与多元性、兼顾开放性与自主性以及在规范性与灵活性间寻求和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Multilateral agreements are emerging as important mechanisms for structuring cooperation in politically and ecologically complex transboundary river basins around the world. While such agreements are offered and legitimized as a means to advance ecological and human security, they instead often promote state-centric environmental securitization. As a result, seemingly progressive agreements grounded in international law are likely to precipitate and mask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until it becomes serious or even irreversible, creating both ecological and human security crises at a variety of scales. Case studies of wetland ecosystems in both the Zambezi and Mekong basins reveal the material and discursive linkages betwee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and security. By drawing on critical approaches that acknowledge both the socially constructed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nature of sovereignty, this paper exposes significant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o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transboundary cooperation in the two basins.
Coleen A. FoxEmail:
  相似文献   
18.
郭平 《东南亚》2011,(2):89-91
《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是国内第一部以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五国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也是一部涉及到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著作。该书的选题和目标是为GMS合作寻找共享的文化和价值观,对核心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因此,该书无论是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对于我们的实际工作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地区安全治理研究中,规则或国际规则是主导话语和主导研究范式。然而,规则本身并不能自动构建治理实践和产生预期的治理效果。文章通过借鉴世界政治关系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尝试建立“规则-关系”治理模型。其基本假设是,国际规则需经由地方关系过程激活和运化,才更有可能产生协作机制和务实政策,从而实现有效的地区安全治理。具象的地方关系过程由地区安全利益攸关方的互动关系构成,是各方参与协商的过程,同时也是给国际规则和治理实践赋能的过程。整体和抽象的地方关系过程就是治理实践本身,是所有治理要素联动应对安全威胁的过程,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协作治理为案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实践证明,关系过程活力越大,越能够激活和运化规则,就越有可能形成有效的地区安全治理,这项研究有望推动和深化地区安全治理的学理思考,并为公共卫生治理研究作出累积性知识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企业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投资环境履职问题及其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湄公河开发热"持续升温,投资潜力大,投资带来的环境影响甚至潜在环境风险需要防范。本文借鉴国际上经验做法,结合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与问题,从法律法规、政府监管体系、金融监管、第三方参与、企业主体作用以及国际环境合作等六个方面提出规范中国企业投资环境履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