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6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61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3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3篇
法律   473篇
中国共产党   40篇
中国政治   86篇
政治理论   129篇
综合类   109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5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个体在青春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良好的自我同一性,而自尊的高低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社会工作者开展青少年服务的重点是帮助青少年提升自尊感。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社工介入的理论依据,强调社工要以整体的视角分析问题,从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入手,使服务对象与其所处的系统之间达到平衡协调。在实务工作中,社工可以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等多个层面进行干预,协助青少年提升个体自尊,强化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2.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immediate forces influencing China’s food system and food security. By immediate is meant events of the reform period, from the late 1970s to 2008. It begins by asking the question that has preoccupied specialist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Lester Brown’s Who Will Feed China? in 1995: How much arable land does China have? Is that land area sufficient to insure grain sufficiency? To insure food security?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human pressures on the food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d then treats the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change: land, air, and water degradation. The core of the article examines six responses of the state to both perceived and actual environmental stressors: policy restricting arable land conversion, China’s one-child policy, investment in irrigation systems, the South–North Water Diversion Project, large-scale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 campaigns, and the program to convert marginal agricultural lands to forests and grasslands.  相似文献   
83.
政策网络管理应重点研究七个基本问题和应注意十个重大问题,政策网络管理存在工具、互动和制度三种观点和个人权威控制、专制控制、结果控制、文化或集团控制、声誉控制五种控制机制,具体管理模式可以从行动者、认知和制度三个维度和政策管理、过程管理和网络宪政三个层面进行架构,并可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选择不同的网络管理行为.网络行动者的数量、管理能力与技巧、网络的开放性、利益冲突、网络管理成本是影响政策网络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网络管理的绩效也可根据不同的网络结构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到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84.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绩效管理日益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热点.以SSCI收录期刊的620篇政府绩效管理文献为分析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得出国际上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一般状况,包括文献量增长、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等.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得出国际上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形成了四个核心知识区域或研究范畴,即完善电子政府提高政府绩效、政府绩效的测量、公共组织绩效以及社会文化和政府绩效.国际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具体有10个热点主题:绩效测量、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绩效管理的价值取向、绩效预算、绩效评估体系与机制、公共组织的绩效评估、政府绩效管理的多元参与、电子政府与绩效改进、政府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改进、绩效管理的立法研究.国际政府绩效管理研究呈现出跨学科研究视角、核心知识范畴基本形成、高校是核心研究力量等特点.  相似文献   
85.
侦查工作的信息化是虚拟侦查得以展开的必要条件,在信息的采集和使用领域,CCTV监控系统对于虚拟侦查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规范的CCTV监控程序,建立有效的内部和外部监督制约机制,能够确保CCTV监控系统得到合法、有效地运用,并且避免公民的隐私权遭到不应有的侵犯。  相似文献   
86.
政府雇员制在我国是新兴事物.但由于此项制度必须以公务员制度的充分发展为先决条件,而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仍未完善,这就注定政府雇员制度不会有好的发展前景.缺乏法律依据,产生程序过于随意和忽视对政府雇员权益的保护,更使这项制度的前景十分黯淡.  相似文献   
87.
问责目标的整体性、问责过程的有序性以及问责标准的统一性是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机制的根本特性.基于目标管理过程分析框架,以整体性绩效责任目标的实现为中心,构建了包括绩效责任目标确定、目标执行、目标评估、目标反馈和目标改进五个环节的跨行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绩效问责机制基本框架.通过对京津冀地区进行应用检验,证实...  相似文献   
88.
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检视中国行政审批制度的结构与历史变迁,是解读该项制度变迁全貌的一个新的视角.国家宏大制度背景决定行政审批制度的选择,国家制度背景的变迁也导致行政审批制度的不断变更与革新;各种相关政治变量,包括经济水平、利益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与行政审批制度之间存在一种序列结构,行政审批制度与其它政府政策或制度之间也存在类似的序列结构,这种政治变量序列结构使行政审批制度处于一个制度矩阵当中,影响并制约着行政审批制度的安排;制度与制度制定及执行者之行为的互动模式则推动行政审批制度的变迁.行政审批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也存在"历史否决点",而制度激励和制度创新是打破"历史否决点",提升制度绩效的必要手段.为此,行政审批制度的进一步变迁需要重塑政府理念,打造治理型政府,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而且,行政审批制度的进一步变迁必须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89.
绩效问责与乡镇政府回应行为——基于Y乡案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Y乡为案例,从问责的主客体关系、问责机制的定位与内容、问责机制的流程与方式等方面对绩效问责机制的分析表明,目标责任制这种绩效问责机制并不具备较高的问责质量;正式的问责机制会导致乡镇政府从事于非正式行为,而问责客体特征则可能是解释其正式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0.
《German politics》2013,22(2):73-98
The aim of this contribution is to analyse whether Land elections may (have) become uncoupled from the federal electoral process, and, if they have,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for party competition in Germany. Initially, an overview is presented of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models that can help unpac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electoral arenas. Secondly, how these ideas have been applied to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electoral competition in Germany is outlined, before an examination of the 'fit' of the data in both the pre- and post-unification periods. We conclude with reflections on two key features that have regularly surfaced in Gordon Smith's writings: party system change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