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24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72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6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二十世纪中国》2013,38(3):254-279
Abstract

When China became a republic in 1912, the country’s core territorial units of province and county were retained intact. Continuity in the territorial architecture of state from empire to republic invit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provinces and counties were institutionally identical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olu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adjustments made to the county level of government aimed at meeting republican ideals of good government and popular sovereignty. It probes changes in the roles assigned to county heads and the patterns of their appointment in Guangdong relating to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native places, and tenure over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Employing magistrate tenure as a proxy for the st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 the paper correlates variations in the length of tenure with other variables at the provincial and sub-provincial levels of government, including competition between different echelon levels, disputes between military and civil authorities, in-fighting among regime factions, and methods of appointment varying over time from appointment by administrative fiat to county-head elections. By relating these variables to longitudinal data on magistrates’ length of tenure, it identifies some of the challenges facing provincial and county authorities in trying to manage the revolutionary transition from empire to republic at the local level while keeping the inherited territorial system largely intact.  相似文献   
102.
谭振宁 《桂海论丛》2006,22(2):33-35
县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下,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文章分析了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3.
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现行的“市管县”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的发展,“省管县”体制改革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热门话题。由“省管县”取代“市管县”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部分,符合目前中国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在“省管县”体制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为此,要逐步下放权力,理清省市县各方权益,协调好省市县各方的关系,进一步推进“省管县”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04.
正New measures to better coordinate social assistance and help prevent fraud .On January 2,2014,the Legislative Affair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China’s cabinet,released a draft of regulations on social assistance,in order to solicit public feedback.  相似文献   
105.
县城建设的经营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县城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创新。它具有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机制市场化和经营对象资源化三大特点。它的实施,对于加快县城建设的步伐,提高县城功能和水平,实现县城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保证县城建设经营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快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户籍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06.
但云聪 《桂海论丛》2008,24(3):61-63
我国政府改革从过去的减人、减事、机构精简的行政职能调整开始扩展到“减少层级”的行政改革。其中市县关系不和谐、政府层级过多、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等因素都是层级改革的主要原因,而要解决种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必须经过调县、扩省、裁撤乡镇这三步。  相似文献   
107.
县域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针对南昌市县域经济在产业结构、产业定位、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提出树立区域意识,强化区域经济中心意识;增加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坚持工业强县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加强创业教育,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8.
目前,各地区省直管县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由“市管县”到“省管县”已经是大势所趋。省直管县改革关系到整个行政体制改革的全局,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合理的路径,强县扩权,这是省直管县改革的前奏。市县分治,这是省直管县改革的核心。市级行政机构改革是省直管改革的继续和延伸。  相似文献   
109.
近年来一些学者以传统中国"皇权不下县"为理由,主张撤销乡镇一级政权建制。从国家加强对地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节约行政成本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县政"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0.
日据时期台湾留日学生是一个资本总量雄厚的社会阶层,在1950年到1981年间的台湾县市长选举中参选积极,当选率也很高。日本政治文化通过他们影响了台湾的县市长选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