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0篇
法律   41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37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16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近代滇黔川边循道公会教育体系,主要凭借当地各民族的力量,使滇黔川3省上万名青少年接受了规范的初等教育,使数万名当地群众完成了扫盲教育,为苗族、彝族培养出第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它的男女学生合校、双语教学、把学校办到山寨、大众扫盲教育、注重民族高等人才的培养,成就了我国近代教育的一个创举.  相似文献   
18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实践证明,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全面推动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促进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3.
缺乏对西方现代企业理论的全面把握是我国企业改革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事实上,西方现代企业理论是一个相当综合的概念,正统理论只是诸多企业理论流派中的一支.在企业理论发展过程中,西蒙的理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不同理论流派的共同思想来源被称为现代"厂商理论和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因而,与其他理论相比,西蒙的企业理论对我国的企业改革理论具有更强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4.
齐珮 《东北亚论坛》2006,15(4):121-125
在日本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大正时期出现了“中国情趣”的热潮。由于日本的近代化是在旧物破坏、照搬西洋的前提下进行的,使得人们面对不伦不类的日本发出传统消失殆尽而西洋模仿又流于肤浅的不满。另外,由于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失败,日本国内盛行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至上的风气,使近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平等和近代生活方式的梦想破灭。在这种闭塞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东西文化和思想的冲突,近代日本知识分子陷入苦闷彷徨中,于是到中国上海旅行成为他们追求梦想、宣泄感情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5.
何平 《东南亚》2010,(1):69-75
孟高棉语民族是操南亚语系语言的诸多民族中的一个大族群,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地区,除了中南半岛以外,印度与中国也有一些属于这个群体的民族或他们的支系。关于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和形成等问题,学术界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根据所掌握的国内外资料,通过对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与东南亚现代孟高棉语民族的形成等问题的系统梳理,不难发现孟高棉语民族分布地域广泛,且已形成有众多分支的民族集合体。  相似文献   
186.
阿富汗是当今世界上教育入学率和成人识字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国家,以古兰经、“圣训”和伊斯兰教教义为主要内容的伊斯兰教育,源远流长。伊斯兰教育的主要机构有清真寺教育和现代宗教学校教育。在阿富汗的现代教育中,也离不开伊斯兰教育的成份。  相似文献   
187.
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芜梆子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自形成以来,一直是莱芜文化的象征。其现代戏折射出了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爱情戏作为现代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戏相比有了全新的发展,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突破了历来的“才子佳人戏”的樊篱,紧扣时代主题,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性”特征。我们将从“忠于政治”、“融入亲情”、“秉承孝道”、“源自义举”四个方面阐释莱芜梆子现代爱情戏的内容,并在与传统戏的比照中突显现代爱情戏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8.
作为传统中国的主要意识形态,孝道的功能,有明显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部分。然而,在少子化、老龄化日益突出的今天,其在教化后代、赡养老亲、慰藉精神、推广尊老等诸多方面,仍然有其独特的、不容忽视的现代功能。  相似文献   
189.
Wilson's article examines how apocalyptic thinking converges with the use of conspiracy theory in white nationalist world-views at a time of crisis. Apocalyptic thinking is, typically, a religious response to secular threats to the faith community that prophesize, or are attendant on, the End. These millenarian outlooks provide communities in crisis a promise of confirmation of the object of their faith, the vanquishing of enemies and, crucially, continuity for the community in a better world to come.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early years of the twenty-first, apocalypticism and conspiracy theory have tended to coincide. The tendency towards a binary distinction between terms of absolute good and absolute evil, and the revelation of secrets relating to human destiny through prophesy or ‘truth-seeking’ provide a broad transposability between the two interpretative strategies. An increasing amalgamation of political paranoia and eschatology have given rise to what has been termed ‘conspirituality’. Much recent white nationalist rhetoric can be understood as emerging from this discursive position, and Wilson's analysis will demonstrate how one white nationalist community drew on conspiratorial apocalypticism in its response to the multiple attacks by Islamic State in Paris on 13–14 November 2015.  相似文献   
190.
本文回顾了中、韩、日三国女性古代社会地位的发展和表现,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随着儒教的根基性影响及各国本土传统的结合,三国女性古代社会地位在整体相似的基础上出现了怎样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