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8篇
  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127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4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5篇
法律   130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43篇
政治理论   176篇
综合类   24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侨务服从外交"一直是中国处理对外侨务的指导原则。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双边关系中,中国为了建立包括印尼在内的国际反帝统一战线,在侨务政策上作出让步,以换取印尼在中国对外战略上的支持。随着冷战后两极体制的终结,以及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中国实施侨务政策的大环境发生变化,侨务政策也因此出现调整的空间,但中国侨务政策调整的限度和可能性依然受制于一系列因素。  相似文献   
242.
本文以蒋氏父子执政时期、李登辉执政时期、民进党陈水扁执政时期、马英九执政时期的侨务政策为主线,通过政治经济及世界大环境背景的描述,配合侨务重点工作的整理及评析,阐述1949年至2011年间台湾侨务政策的嬗变与延续。  相似文献   
243.
20世纪90年代,适应大国崛起战略的需要,印度的"东向政策"出台。印度的"东向政策"推动了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关系的调整与发展。冷战后的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呈现"双轮驱动"的态势,一方面印度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另一方面,依托东盟相关机制,印度发展同东盟的多边关系。未来10-15年,印度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将是经贸与安全"齐头并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24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破解“谁来种地,谁会种地”这一突出社会问题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还处于探索时期,缺乏成熟的经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和发展目标具有较大的偏差。数据显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存在以下问题:选择培育对象缺乏针对性;培育方式不合理;管理部门较多,资源分散;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在农民层面,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清,参与动力不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有限等问题。研究表明,精准定位培育对象并实行差异化分类培训;及时获取培育反馈,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育机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管理部门;改进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农民参与培育的积极性;建立农业准入机制,明确农民职业身份概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开发“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等改进策略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效果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245.
《Communist and Post》2019,52(2):117-128
The Bologna Process is an international policy project for the converg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structures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Most of the literature on Bologna represents studies that focus on the implementation implications of the reforms. The focus on the reform process,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ologna policy actors, has been under-represented in the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policy actors involved in the Bologna reform in the case of Ukraine. The timeframe includes the pre-history of Bologna since Ukrainian independence in 1991 until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levant policy changes in 2003, and through to the issue of 2014 Law on Higher Education. Empirical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higher education actors in Ukraine and policy document search. Both types of data were thematically analyzed. The analysis in this article is informed by the policy learning theory and demonstrates th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path-dependency and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actors in the Bologna reform in Ukraine.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 old clusters of higher education actors, and the pre-Bologna relationships amongst some of them have been reproduced during the Bologna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such a reproduction of the old during the reform was only partial as the Bologna Process has also been alter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ome actors to an extent.  相似文献   
246.
本文基于中国与老挝贸易的发展现状与特点,从双边贸易结构、双边贸易政策和贸易人才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探讨了中老双边贸易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促进中老双边贸易提出一些看法,即以优势互补促进中老双边贸易的发展、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为契机促进中老双边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47.
土耳其对西巴尔干地区政策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耳其与西巴尔干地区互为近邻,紧密关联。土耳其长期奉行亲西方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已严重制约土耳其与该地区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也损害了其国家利益。近年来,土耳其在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复杂而深刻变动的背景下,为凸显其地跨欧亚地区大国的独特作用,积极推行外交新思维和零问题睦邻外交政策。西巴尔干地区是欧洲多事之区,成为土耳其外交出击的主要方向之一,并且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鉴于西巴尔干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美欧的掣肘,土耳其在该地区只能起到敲边鼓和主要配合美欧战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48.
鸦片战争后,随着清政府对西方列强了解的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一系列抵御西方列强的外交策略,其中被清政府最为看重的就是以夷制夷,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这一外交得到最全面的实践。但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一外交策略不仅没有达到制夷的目的,反而被俄国的远东政策所利用,沙俄利用清政府急于寻找盟友、复仇日本的心理,诱骗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等一系列条约,将中国东北划进自己的势力范围,给中国带来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249.
<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的通过是美国贸易政策与立法发生重大转变的标志."1934年体制"导致美国<联邦宪法>中由国会主导的贸易政策规制体制真正开始向由国会与总统共享决策体制的过渡完成.其中所涉及的深刻的国际与国内政治一经济背景是解读这一体制的关键所在.审视这一体制并廓清其中所含的法律机理,有助于我们深入剖析美国贸易政策的历史流变,其影响表现在对美国国内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体制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250.
While it is internationally agreed that the worst forms of child labour should be eliminated in order to promote children's welfare, the consensus breaks down when trying to define what constitutes ‘light work’. This article seeks to show why it is difficult to get everyone to agree on this issue, focusing on the definition of child labour propo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