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5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10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反思金融危机应当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需要进行经济哲学的分析。信用是市场经济运行重要的"社会资本"。对信用的认识,联系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共同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唯物史观是重塑社会信用的理论指导。信用具有制度性。健全信用体系是我国的当务之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2.
Drugpeace     
A society’s conceptualization of “human nature” determines both how its people behave and their perceptions about justice. This paper contrasts societies that see humans as naturally competitive and selfish and requiring behavioral training (Skinnerian approaches to social control) with societies that see humans as naturally pro‐social and cooperative, striving to contribute (the premise of the prophets of major religions). Whereas the former rely mainly on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nd utilize retributive forms of justice, the latter rely more on apology, forgiveness, and restitution, with restoration of harmony as the goal of justice. The paper evaluates these two approaches in light of an image of human nature (recently developed by the author) that identifies three evolutionarily selected psychological needs that we all share: for acceptance, autonomy, and meaning. When any are denied, we tend to respond in anti‐social ways. Societies where that happens – particularly punitive authoritarian hierarchies – serve human nature less well, and are inherently unstable. Smaller, more egalitarian communities tend to evolve dialogic processes for resolving social rupture, a psychologically preferable process to coercion and shame.  相似文献   
33.
《Critical Horizons》2013,14(1):141-158
Abstract

In what sense could discourse ethics be linked with normative problems raised by the ecological crisis? Even if Apel and Habermas have not really addressed this question extensively, and even if their position in moral philosophy seems to develop and reinforce a neo-Kantian anthropocentric point of view, one can find in their works some evidence for the possibility of connecting a dialogical view with an ecological one. In order to defend the philosophical interest in highlighting this possibility, this essay analyses Habermas' position concerning the moral and ontological status of animality in particular, and attempts to situate this position within the history of Critical Theory.  相似文献   
34.
从利益角度,人性可分为利己人性和利他人性,利己和利他是同一个人人性的两个方面。但利己性和利他性在现实中的行为表现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取决于社会制度和各种环境。塑造以利己利他双重人性为基础的“道德经济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5.
论行政规划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规划的法律性质对于确定行政规划的救济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行政规划的性质取决于"确定规划"的性质,作为行政规划的完成阶段,"确定规划"通常以规划确定裁决的形式出现。确定规划裁决所具有的权利形成效果决定了行政规划应当是具体行政行为。但在我国,由于确定规划裁决的"权利形成效果"缺乏法律规定,因而行政规划尚不能被认定为具体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36.
过渡时期理论与1954年宪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它基本上确立了我国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以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宪政体制。它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化,在整部宪法的内容上,充分体现了过渡时期的特点和要求。1954年宪法之所以在后来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与对过渡时期理论认识发生偏差有很大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在现行宪法中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是总结了1954年宪法"过渡性"的经验和教训。在科学认识并界定社会发展阶段、秉承1954年宪法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宪法文本与社会客观现实的结合,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宪法和宪政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就研究方法之一的词义解释方法距离揭示经济法本质甚远且存在着方法论上的局限。将经济法描述为“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并不能洞穿经济法的本质。在经济法研究中,将国家与市场视为主客体关系的思维范式与单向度的管制思维均需抑制,“立体型”与“交互式”才是国家与市场关系的真实反映,管制不能统领经济法的全部方法与机制。经济法是调整公共经济关系之法,其有别于调整私人经济关系的市民法。经济法的本质是公共经济法,但公共既可能是一种福利,也可能是一种危险,对公共的规制是经济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8.
人性是哲学的基础,也是一切人文科学,包括法学的理论根基,随着刑法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罪刑法定原则研究的触须必须要伸向具有终极意义的人性问题,即对司法权的限制与对人权的保障,构成了罪刑法定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39.
社区戒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颁布后新增的戒毒制度,顺应了社区矫正理念的时代要求,对于调动社会力量一起致力于打击毒品违法行为,促使毒品成瘾者顺利回归社会,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当下社区戒毒发展主要呈现出单一型和复合型两种模式的态势,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之下的社区戒毒协议也因此具备了行政命令、行政合同和民事格式合同等不同的性质,而对协议法律性质的清晰界定是研究社区戒毒和完善社区戒毒制度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0.
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伦理道德是用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但生态伦理的产生将人的视野扩展到了自然,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补充和升华。生态伦理的产生与建构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提供了重大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