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2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22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62篇
法律   95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33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2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网络安全策略与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角度分析了校园网应用比较明显的网络安全策略和技术,并提出了作者认为校园网中比较合理的安全分层模型。  相似文献   
202.
基于GIS的都市应急疏散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是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如近日发生的印度洋大海啸、工业事故以及潜在的恐怖袭击等严重威胁都市人民的生命安全。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性事件,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安全地进行大规模紧急疏散高密集人群。实施科学的应急救灾策略,是减少灾害(事故)后果严重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时变动态流的网络优化模型,该模型以最短疏散时间为目标函数,同时对疏散路径、疏散目的地以及疏散开始时间进行优化。并以此优化模型为基础,初步建立了基于GIS的大规模应急疏散系统。该系统可以模拟优化各种灾害条件下最优应急疏散策略,为政府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和城市防灾规划中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该系统可用于城市应急规划设计和实时应急管理指挥。  相似文献   
203.
网络开辟了道德建设的广阔天地,为实现人们的道德自律提供了条件,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道德建设工作的社会化;但网络会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取向,导致不道德行为和犯罪行为增多,使网络主体的隐私权无法得到保障,使社会、家庭亲情淡化.因此,必须从构建网络道德的指导思想、培养人们的网络道德自律行为、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法规等方面入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4.
网络动员及其对高校政治稳定的冲击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动员是以网络作为工具而进行的社会动员,是依靠网络、手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互相沟通、串联,在无组织、无领袖的状态下,集体开展的特定群体活动.网络动员是一把双刃剑,在某种程度上对高校的政治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为此,要加强研究,力争发挥这一新动员模式的优越性,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加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20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将网络技术的发展与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使之成为我们教书育人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6.
网络时代的到来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巨大的冲击。面对挑战和机遇 ,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乘势而上 ,转变观念 ,努力学习信息网络知识和技能 ,制定相应对策 ,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20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依赖互联网的程度不断加深,互联网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阶段,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和网络监察工作由公安机关公共信息和网络监察部门来负责,但由于我国网络监察工作起步较晚,立法不健全等原因,造成了许多网络违法犯罪案件无法立案或立案后打击力度不够等问题出现。笔者通过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网络违法犯罪出现的形式入手,阐述了网络监察工作任务,揭示出现阶段网络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监工作今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8.
反劫制暴谈判中非警方因素介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劫持谈判、暴力胁迫谈判案件处置中,非警方因素的介入对事态的发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非警方因素特指法律监督、媒体、公众力量、涉案关系人、其他官方力量等。在此,我们也对谈判层级指挥的问题作了一些初探。  相似文献   
209.
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舆情是群体性事件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有:流言广泛传播,难以实施有效控制;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信息交流呈现非理性化、情绪化倾向。网络舆情常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间接推动群体性事件的恶性发展。为加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应重视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与研判;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把关;建立网络舆情控制与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形成舆论强势;建立网络评论队伍,引导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210.
《Science & justice》2022,62(6):827-829
The challenging events of the past year have forced those of us wor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our teaching practices to conform to the restrictions put in place. For many this has been an opportunity to take a fresh view of the way material has been delivered in the past, and critically reflect on how it might be delivered in the future. There has been an explosion of innovative idea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support networks such as ‘#RemoteForensicCSI’ to aid with sharing these new innovations and examples of good practice.However, the past year has also helped to highlight a lack of an established network that could support the teaching of forensic science in the UK. Teaching networks within the UK exist for related disciplines, such as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s Higher Education Chemistry Teaching Network, but no network focuses on the teaching challenges specific to forensic science. Such a network could help to address the gap in pedagogical research to help support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and give learners the best opportunities possible. This would complement the work of the Chartered Society of Forensic Science including upholding accreditation standards and the existing Link Member Scheme, whilst providing an environment to specifically support the teaching of forensic science. Any network could also look to link with other networks internationally such as the Council of Forensic Science Educators in the USA and identify examples of good practice worldwide that could be used to enhance and inform forensic science teaching in the UK.The teaching of forensic science is multifaceted with a need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practical skills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Like many vocational courses forensic science teaching staff have a diverse range of backgrounds, encompassing both academic and practitioner experience. This results in a range of experiences and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delivery, creating a fantastic melting pot for ideas, but outlets for sharing these innovative approaches are limited. This article will highlight some of the pedagogical gaps within forensic science teaching and areas that we could learn from. Most importantly, it will issue a clarion call to those working in this area to push for a UK Forensic Teaching Net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