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14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65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39篇
综合类   2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网络计划的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定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可操作性则是应急预案的基本要求.我国已经制定了很多应急预案,但这些应急预案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并不确定,也难以全部通过演练来判断,目前,国内外在应急预案可操作性方面的研究有限,因此,在应急预案综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操作性预案的制定步骤和可操作性预案应该包含的内容.把项目管理中的网络计划与应急预案相结合,将应急预案的应对过程看作项目,应对步骤看作工序,使用网络计划的形式来表达可操作性预案的应对过程,给出示例进行说明,并使用网络计划来分析应急预案的时间计划.在时间紧迫且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引进资源保障率的概念,使用网络计划分析应急预案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效果,并可为未来的资源配置提供参考;最后,从应急预案的内容等方面提出一个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对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进行评估.主要为可操作性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网络时代的人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ernet作为20世纪下半叶的重要社会事件,已对人类社会的生活发生了实质的影响。表现在人际交往领域,一方面,Internet扩展了人类交往的空间,创造了人类交往的新平台,消除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社会、文化、种族等的限制;另一方面,Internet亦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金融业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银行——网络银行。它利用国际互联网,设立面向客户的虚拟银行柜台,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但是,网络银行在给人们带来了无尽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对网络银行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管,规避各种风险,也便具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网络银行法律监管理念和措施,可以为改善和健全我国的网络银行法律监管体系及相应运作模式提供有益的帮助,能够促进我国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网络犯罪愈演愈烈,对社会的危害日益严重。加快网络安全刑事立法步骤,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社会的正常秩序越显必要。  相似文献   
15.
政策网络管理应重点研究七个基本问题和应注意十个重大问题,政策网络管理存在工具、互动和制度三种观点和个人权威控制、专制控制、结果控制、文化或集团控制、声誉控制五种控制机制,具体管理模式可以从行动者、认知和制度三个维度和政策管理、过程管理和网络宪政三个层面进行架构,并可根据不同的网络环境选择不同的网络管理行为.网络行动者的数量、管理能力与技巧、网络的开放性、利益冲突、网络管理成本是影响政策网络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网络管理的绩效也可根据不同的网络结构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到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陈俊 《青年论坛》2009,(4):12-18
网络导致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色情和网络制作;青少年网络成瘾既有外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青少年网络成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它导致了青少年民族传统的淡化、道德意识的弱化、人际交往的异化、抽象思维的退化,还导致青少年产生人格障碍。当务之急是趋利避害,采取加强网络监管、网德建设、信息防范、网站建设,以及净化网络参与途径等措施去预防和控制网络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去克服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7.
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民表达的自由程度前所未有的伸张,引发了网民对于网络的热情,这种热情促进了网络的发展,但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网民的热情,更需要网民能担负起责任,具备恰如其分的判断力,正确履行网络赋予的自主表达权力,使互联网成为网民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同伴关系为切入点,考察社会结构异质性因素对流动儿童社会网络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同伴关系建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主动性,交往对象呈现外向发展特征;流动儿童的兄妹数、成绩好坏、自身生活方式以及对城市居民态度的认知对其发展同伴关系的主动性有影响;流动儿童生活体验和生活环境对其发展同伴关系对象选择有影响。本文以实证研究回应了几种相悖的研究结论:布劳的肯定性结论与国内多数学者的否定性结论,系出自不同语境,各有合理性,但某些结论也需要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Adolescent networks include parents, friends, and romantic partners, but research on the social learning mechanisms related to delinquency has not typically exam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three domains simultaneously. Analyses draw on data from the Toledo 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Study (n = 957), and our analytic sample contains 51% male and 49% female as well as 69% white, 24% African-American, and 7% Latino respondents. Parents,’ peers,’ and partners’ deviance are each related to respondents’ delinquency, and affiliation with a greater number of deviant networks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elf-reported involvement. Analyses that consider enmeshment type indicate that those with both above average romantic partner and friend delinquency report especially high levels of self-reported involvement. In all comparisons, adolescents with deviant romantic partners are more delinquent than those youths with more prosocial partners, regardless of friends’ and parents’ behavior.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capturing the adolescent’s entire network of affiliations, rather than viewing these in isolation, and suggest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research on romantic partner influences on delinquent behavior and other adolescent outcomes.
Robert A. LonardoEmail:
  相似文献   
20.
Sociometric nominations, social cognitive maps, and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s were completed in consecutive years by 327 students (56% girls) followed longitudinally from grade 7 to grade 8 to examine the stability of social standing in peer groups and correlates of changes in social standing. Social preference, perceived popularity, network centrality, and leadership were moderately stable from grade 7 to grade 8. Alcohol use and relational aggression in grade 7 predicted changes in social preference and centrality, respectively, between grade 7 and grade 8, but these effects were moderated by gender and ethnicity. Changes in social standing from grade 7 to grade 8 were unrelated to grade 8 physical aggression, relational aggression, and alcohol use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 grade 7 corollaries of these behaviors.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links between social standing and problem behaviors during adolescence.
Jennifer E. Lansford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