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22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9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1.
身份盗用的发展及其治理和研究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身份盗用是指为了取得金钱、物品、服务等利益或者逃避义务和责任,盗窃他人身份证明信息以非法冒用他人身份的行为.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身份盗用是近几年来发展最迅猛的犯罪活动,给个人、企业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危害.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迅猛发展、网民最多并渴望发展电子商务的国家,也日益面临着身份盗用的严重威胁.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全面和深入.目的是要系统、全面的介绍身份盗用问题的内涵、发展,各国对身份盗用的治理实践以及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研究、预防和解决中国的身份盗用问题提供一定基础.为此,回顾了有关身份识别的理论;讨论了身份盗用的危害和影响范围、身份盗用的类型和过程;分析了身份盗用蔓延的原因以及身份盗用和身份欺诈的关系;并从政府治理、企业管理和消费者个人防护三个层面介绍了各国应对身份盗用的实践活动.最后讨论了对身份盗用问题的理论研究趋势和前景.作者希望引起学术同行们对身份盗用问题的重视,为深入研究中国的身份盗用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12.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processes in which the two SDFs’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were formed by examin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 two Self Defense Forces (SDF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1950s and have interacted with their US counterparts since that time.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reason that the Ground Self Defense Force (GSDF) has been so cautious about sending troops to overseas operations, whereas the Maritime Self Defense Force (MSDF) has been willing to provide any possible support for the US Navy (USN), is that they have developed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cultures – different collective beliefs and understandings about how to contribute to the national interest that they defined – through their decades-long relations with their US counterparts since the early 1950s.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consider what type of Japanese actors were in charge of establishing each of the two SDFs in the early 1950s, what intentions they had when they established the two SDFs, and what kind of relations they had with their US counterparts.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consider how the USAR and USN responded to the requests from their Japanese counterpart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相似文献   
213.
刑事诉讼法关于目击辨认制度各方面的规定比较粗疏、操作性差.尤其是被辨认犯罪嫌疑人的相关权利的缺失以及难以得到充分的、有效的保障。可借鉴域外两大法系尤其是英美两国的相关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诉讼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侦讯技术水平等因素,弥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相关法律这方面的不足.以求达到目击辨认程序中控辩双方的大体平衡。  相似文献   
214.
公共财产是我国重要的法律术语,但是我国却没有建立与公共财产相关的法律制度。法国2006年通过CGPPP立法建立了完善的公共财产法律制度,其制度主要包括公共财产的确认标准、公共财产的管理与使用制度、公共财产的法律保护制度等。考察法国公共财产法律制度有助于促进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公共财产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15.
由一起交通事故提出的伤情鉴定案件可看出,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中可进行"辅助调解",化解矛盾、减少司法成本。司法鉴定管理中的调解要具备3个条件:当事人有调解意愿、抓住时机和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司法鉴定管理部门可对鉴定结果较明显的案件、初查无法得出鉴定结果等5类案件进行调解。  相似文献   
216.
毕玉谦* 《证据科学》2012,(4):389-407
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因系平等的私权主体,在调查收集证据上往往不可能动用强有力的公共资源.除了在证明标准上有较低度的要求以外,为了缓和举证上的压力,有关法律仅在有限范围内采用否定性的表达方式,以尽可能在更为广阔领域范围内承认证据在法律上的合法性,以便尽可能限缩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在民事诉讼证据的合法性及其排除规则的应用...  相似文献   
217.
方婷 《政法学刊》2011,28(1):22-28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为RFID)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一刀双刃,RFID技术也必然会带来众多的冲击与隐忧,特别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害问题。因此,应当借鉴欧美的先进立法经验,建立RFID隐私保护的立法;逐渐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行业自律建设;并不断增强公民对RFID隐私权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218.
梁坤 《证据科学》2009,17(4):462-472
自1967年的United States v.Wade案开始,美国最高法院逐步发展出目击者辨认证据(排除)规则。在各时期主流司法理念的影响下,律师帮助权和正当程序权利这两项宪法权利共同见证着该规则盛极而衰的历史演变。尽管正当程序正经受国际化浪潮的影响,但是却受到当前美国主流司法理念的抑制.于是很难再产生一次新的“革命”,目击者辨认证据规则的这一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也大为削弱。该规则很难再单纯地继续因循修补加完善的传统套路,而是同时需要另辟蹊径采取成文法化的路径来规制辨认程序.这是美国司法界目前及未来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19.
This paper sets out the normative basis of a claim to procedural rights concerning the fair use of eyewitness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s. It is argued that there are two aspects to suspects' procedural rights. The first aims to secure an opportunity for the suspect to participate in procedures where doing so might result in exculpatory evidence (a participatory right). The second is the state's obligation to take reasonable measures to prevent wrongful conviction on the basis of mistaken identification by providing the suspect with a satisfactory degree of procedural accuracy (a protective right). This normative analysis provides the basis of a claim that Article 6 of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provides a suspect with similar rights. The final part of the paper considers whether domestic procedure is compatible with these putative rights, and whether it could be said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remedy if they were to be breached.  相似文献   
220.
人体损伤鉴定标准的变化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鑫 《证据科学》2013,(6):709-723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是在实施了二十多年的重伤标准、轻伤标准、轻微伤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标准科学、临床医学、法医临床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制而成。标准在形式上完全按照标准的格式进行编排,将损伤程度分为3等5级,增加了大量的鉴定操作性的技术规范。标准在内容上解决了实践中部分疑难复杂问题,增加了判定损失程度的损伤类型,明确了一些有争议的损伤鉴定情况。笔者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比如标准的法律性质不明,标准不能穷尽所有损伤类型,标准涉及的专业知识发生变更,标准内容有争议的处理原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