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篇
  免费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41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37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8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7 毫秒
71.
民事公益诉讼的提出是当前侵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大量涌现却得不到适当解决的情势所需.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立法者基于其客观需要和民事诉讼、民事公益诉讼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而预先设定的理想目标.它是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由此论及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则、管辖、原告资格认定、诉讼受案范围、证明责任分担、诉讼费用等内容,目的是对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全面确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2.
Ar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 field continues to grow, but misperceptions of entrepreneurship seem to cause confusion among arts students,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regarding the value of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to higher education arts programs. These misperceptions are explored to determine if entrepreneurship, for artists, is harmful or helpful. By articulating the theoretical ess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it is suggested that entrepreneurial action is profoundly synergetic with artistic action and purpose, and that arts faculty and administrators can embrac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its value to aspiring professional artists.  相似文献   
73.
公共利益法律化:理论、路径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斐 《法律科学》2009,27(6):38-50
在多元社会背景下,为了整合各种形态的特殊利益,代表公共利益的国家借助法律的形式,建立起一种法律秩序,使其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合法化。公共利益也表现出从法律外的抽象政治理念到具有实质内容法律概念的现代转向,公共利益法律化的主要内容在于寻求公共利益的确定法律内涵。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角度探讨公共利益的法律化忽视了公共利益作为法律概念与非法律概念的区分。将公共利益视为一个不确定法律概念,围绕着其规范目的进行具体化研究是公共利益法律化的有效路径。因而,公共利益的法律化不应停留在立法对公共利益概念的表述,更应当完善确定公共利益法律内涵的法律界定模式。  相似文献   
74.
死刑是一种处罚犯罪人的最高刑罚,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死刑采用枪决或注射等方式执行。”这样,在我国就出现了两种死刑执行方式并存的局面。然而,这与刑罚的目的、刑法的基本原则以及刑法的谦押精神是相背离的,从死刑执行方式发展的历史上看也是不符合其规律的。因此,将死刑的执行方式统一于注射成为今后我国执行死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5.
尊崇罪刑法定的刚性原则与刑法防卫社会的积极功能,彰显刑法的谦抑性和最后手段性,此乃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意蕴。社区矫正秉承现代刑罚理念,既是契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主旨,又是践行该政策的佳径。积极催生合理制度、谨慎配置行刑资源、理性探寻社区矫正路径是当下刑罚执行制度改革及社会稳定发展之急需。  相似文献   
76.
何婧  荆长岭 《政法学刊》2008,25(1):50-53
我国司法机关在对"刑事和解"进行摸索并取得不少成功经验过程中,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同时也遭受着诸多质疑。我们认为刑事和解符合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和刑罚的目的、功能,与我国"宽严相济"和"严打"等主要刑事政策也不相冲突,应作为一种新制度和新理念加以确立。  相似文献   
77.
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学立 《现代法学》2001,23(5):80-83
一般企业法学理论认为 ,企业的成员团体性是其获得法律人格的基础 ,企业的成员责任有限性是其获得法律人格的特征 ,但企业法人人格和成员有限责任的法律目的性却对此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78.
保密工作是关系国家安危和现代化建设的大事,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保密工作.当前保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漏洞,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泄露国家秘密的事件激增,泄密的隐患日益严重.文章针对当前泄密问题严重的现实,强调必须加强保密教育,增强保密观念;建立健全保密制度,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加强检查和监督,堵塞泄密漏洞;严肃追查和处理泄密事件,强化保密工作.  相似文献   
79.
目的正当性审查在比例原则适用中的定位需要重新审视。通过对国家发改委“缓降油价决定”在目的与手段关系上的个案考察,比例原则在石油调价风波中的适用,可能遭遇“悖离情境”。这直接关乎“目的正当性”审查在比例原则中的定位。对此,学界和实务界存在从“审查不足”到“审查过度”间的短板交接。比例原则对目的性审查需要秉持克制态度:既作为不可或缺的审查环节,但不能赋予其独立之阶层秩序的地位。可将“预备阶段论”建构作为比例原则目的正当性审查的探索方向。对于“缓降油价决定”的实体性评价,即使以目的正当性审查启动,也应伴随比例原则预备阶段论的适用,截断以“不恰当目的”之相关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80.
《民法典》中的法定解除权基于不同法定事由产生,但在法教义学上有统一的基础。一是它们均导致基于不同角度判断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二是法定解除权使当事人摆脱合同义务,重获行动自由,且通常产生新的债权债务关系。《民法典》合同编通则中的法定解除权规范蕴含了效率、公平、诚实信用等不同理念,分则中的解除权规范多为通则规范的具体化,但也包含对当事人之间的人合性、法益权衡等的考量。法定解除权的终极正当性依据需要从当事人的合意中寻求,法定解除权与契约自由并非扞格不入,但前提是立法者对当事人美德的想象。与《合同法》相比,《民法典》强化了合同解除在终结合同僵局、建构当事人新法律关系方面的功能。但解释论还需澄清法定解除权的一般要件、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中解除权的衔接、固定期限继续性合同履行中的僵局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