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25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123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7篇
政治理论   57篇
综合类   38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探析道义逻辑的哲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渊源上以“权”理论取代可能世界作为道义逻辑建构的理论依据,从而可以构造出实用性强的道义逻辑语义理论,因而是一种可以探索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简论高校安全防范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使校园的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大学校园的安全防范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高校的安全防范模式的建立是复杂却又必须的,需要考虑内部及外部的多种因素,从人防、物防、技防多方面考虑,使之形成一个有效的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区警务是一种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以社区和服务为导向的警务发展战略。其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警民合作原则。其基本特征是警务工作社会化、警民关系伙伴化、治安对策前置化、警察形象柔性化。  相似文献   
4.
5.
对加强公安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公安工作实际出发,就目前公安院校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围绕突出动手能力,提出了实践性教学应构建的内容体系和实践性教学模式方法,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公安院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县域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居于基础地位,而基层社会的犯罪治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长久治安。以浙江龙泉为例,纵观新中国成立后基层社会犯罪治理的发展历程,其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全能主义治理""综合治理""合作式治理模式转型"等三种类型的更替。犯罪治理的变革主要表现为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内容与治理模式的变化。70余年来,基层社会犯罪治理一些特有的机制得以延续,成为了当前犯罪治理的基本特征与经验,主要包括国家主导与地方探索、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综合运用、常规治理与运动式治理并存三个方面。未来,应当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犯罪治理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7.
省会城市刑事技术工作应作为全国刑事技术体系的独立一层来构建,其内部业务部门的设置应主要以专业特性为依据,现有“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应改在整个刑事技术工作的统一平台上合理运行。  相似文献   
8.
公务员培训需求分析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法》的颁布使公务员培训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高效率的公务员培训建立在对培训需求科学分析基础之上。培训需求循环分析模型、培训需求任务-绩效分析模型和YGWB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在多年公务员培训实践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对这些方法的研究和总结既有理论上的价值也有实践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英国新一轮警务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设立专门的警务标准机构;强化科学统一的绩效考核;积极推行国家犯罪情报模式;变革警务活动主体结构。其经验给我国的警务改革提供如下启示:密切警民关系,走群众路线;发挥公安院校的作用;加强情报工作;建立一个专门的警务标准机构,实施科学、统一的警务绩效考核办法;把握未来,跨越时代。  相似文献   
10.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policy problems, coupled with the political desire to base new policies on the foundation of firm evidence, has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assessment tools. These range from complex computer models and cost benefit analysis through simple checklists and decision trees. In the last decade, many governments have established formal policy assessment systems to harness these tool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more evidence-based policy making. These tools are potentially widely available, but to what extent are they used by policy makers and what becomes of the evidence that they generat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se questions by studying the empirical patterns of tool use across 37 cases in three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It uses a simple classification of tools into advanced, formal and simple types. It finds that even when tools are embedded in policy assessment systems, their use is differentiated and on the whole very limited, in particular when it comes to more advanced tools. It then explores these patterns from contrast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o shed light on why, when and how different policy assessment tools are used in the policy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