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6篇
  免费   25篇
各国政治   217篇
工人农民   17篇
世界政治   1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2篇
法律   505篇
中国共产党   58篇
中国政治   128篇
政治理论   451篇
综合类   142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华马两族执政党的不同地位、政府公共职位的族群分配比例以及选区划分的族群利益倾向,探讨马来西亚族群政治分层以及族群在政治领域存在的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华人明显处于政治弱势,在族群权益博弈中的地位由此大为削弱.  相似文献   
162.
Two challenges stand out in the study of delibe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methodological too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unified analytical frameworks. On the one hand, analysing deliberative processes is demanding and time‐consuming; hence we tend to have only few and non‐randomly selected cases at the group or context level. In addition, the real world of deliberation presents us with a complex matrix of nested, cross‐classified, and repeated speakers.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Bayesian multi‐level modelling provides an elegant way to tackle these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we attempt to enrich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ism with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psychologically relevant variables (such as group composition). Focusing on Swiss and German parliamentary debates we show that institutional factors ‐ in particular, consensus systems ‐, the gender composition of committees and plenary sessions, and age matter for the quality of deliberation. Furthermore, we also show that partisan affiliation ‐ government or opposition status of MPs ‐ affects deliberative quality and can refine institutional arguments. We conclude that 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deliberation focusing on contextual and actor‐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using Bayesian hierarchical modelling paves the way toward a more advanced understanding ‐ and methodological handling ‐ of deliberativ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63.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激活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4.
"市管县"的悖论与"省管县"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管县"体制已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其各种弊端,与此同时,一种全新的"省管县"模式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在不少地方开始试行。本文在对"市管县"体制的悖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省管县"的现实和理论可行性以及可能衍生的问题,从而为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理清思路。  相似文献   
165.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中国乡镇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对于如何能够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则关注不够,而正好是这一转折点推动了乡镇企业质的提高.为了探讨乡镇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道路,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来寻找证据.通过对T镇的考察,运用理性选择的理论解释了乡镇领导人是如何促进乡镇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这也是文章的创新之处.即乡镇领导人一方面通过集体企业改制甩掉了那些长期亏损的企业,淘汰了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虽然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实现了乡镇经济整体的受损最小化;另一方面,乡镇领导人通过工业园建设提升了乡镇经济的规模和效益,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乡镇经济增长所需的技术和资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生长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获益最大化.通过这两种路径,乡镇领导人的理性选择影响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通过对T镇的个案研究,希望能够同前人的研究展开对话,同时亦希望推广此项研究的外部效度.  相似文献   
166.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失地农民问题日益突出.而失地农民问题的形成与延续具有其自身的制度逻辑.因此需要从制度视角进行审视,并进行制度理念与具体制度的变革,寻找问题的解决方略.  相似文献   
167.
本文从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同筹资模式入手,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和改革中的转制成本权衡等方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养老保险制度选择的现状及其困境,并且针对完善养老保险政策制度,提出了保持过渡时期稳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8.
随着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也愈加突出。如何采取有效对策处理新问题,是对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挑战。笔者认为应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和考核体系,才能促进企业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9.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区域管理正在从传统的都市区(Metropolitan)管理过渡到巨型都市区(Megapolitan)或者城市走廊(City Corridor)的管理.从社会技术系统(Societal-techno System)视角,将区域管理作为一个涉众系统(Multi-actor System)考虑,研究物理系统与社会网络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研究基础设施网络和跨区域治理关系,探索涉众系统情境下的政策制定模型.采用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哈大齐工业走廊案例和松花江水污染案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基础设施整合具有嵌入性特征;基础设施整合和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形成,是跨区域治理的基础,所形成的城市网络,其核心功能体现在"分散的集中化"上,以保证有效的基础设施整合、分工网络的形成和提供高级生产者服务;在跨区域治理政策制定中,应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组合的基于规则和过程的涉众情境下的政策制定过程,以实现社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均衡.  相似文献   
170.
The Social Logic of Politics places social learning at the center of political choice. People develop their political preferences, knowledge, values, perceptions of ability, and decisions about political behavior in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usually members of their social circles.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goals are not derivatives of exogenous economic preferences. They are not the results of careful calculations, in which optimization of personal needs guides the mode of reasoning. This theoretical stance draws sustenance from recent work across the social science, even as it harkens back to established, if neglected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analysis. My thanks to Rüdiger Schmitt-Beck for his encouragement and for the critical comments of several anonymous referees and to Josip Dasović and Jennifer Fitzgerald, my co-authors of Partisan Families: the Social Logic of Bounded Partisanship in Germany and Britain (Zuckerman et al. 2007). Material from that book appears in this ess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