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25篇 |
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219篇 |
工人农民 | 17篇 |
世界政治 | 116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63篇 |
法律 | 509篇 |
中国共产党 | 58篇 |
中国政治 | 133篇 |
政治理论 | 589篇 |
综合类 | 14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139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185篇 |
2013年 | 264篇 |
2012年 | 174篇 |
2011年 | 209篇 |
2010年 | 239篇 |
2009年 | 247篇 |
2008年 | 220篇 |
2007年 | 218篇 |
2006年 | 208篇 |
2005年 | 210篇 |
2004年 | 183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外国公务员惩戒制度与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国公务员惩戒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惩戒的条件、惩戒的形式、惩戒机关、惩戒程序和不服惩戒的救济 ;比较一致的特点有 :惩戒条件的概括性、惩戒形式的多样性、惩戒机构的双轨制和惩戒程序的严格性 ;对中国而言 ,值得借鉴的经验有 :公务员惩戒制度应高度规范化 ;责、权、罚相适应的规则体系是合法惩戒的根本 ;宽严适中、层次分明的惩戒条件和形式是合理惩戒的重要条件 ;完备严格的程序是惩戒发生预期作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2.
婚姻制度是规范男女两性关系和家庭关系的一种法律制度 ,婚姻关系处在社会生活的表层 ,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建国初期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过渡最为剧烈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我国婚姻制度改革体现了由家庭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过渡 ,婚姻制度改革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3.
检验检疫是一种重要的涉外行政执法活动,完善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责任制势在必行。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责任制以现代管理学的科学系统理论为指导,以"以人为本"的行政执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基本方式,是质量管理、绩效管理、能级管理"三位一体"综合行政管理体系。它要求完善执法依据的梳理工作、执法权责的规范工作、执法责任的落实工作、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并建立执法责任制信息化平台。 相似文献
174.
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中必须自觉坚持依法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行政执法体系不健全;行政工作人员法律素质低,实际执行能力和守法自觉性差;重关系轻法律,人情主义代替法制管理;地方本位主义和分散主义严重。如果不依法行政,那么国家颁布的法律再多也形同虚设,长此以往,法律的尊严、公正的权益必将受到损害。人民群众将失去对法律的信心和依赖感。因此,强化行政执法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5.
国家治理体系的主体包括中国共产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行政组织是主要的主体,而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力量。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政府现化代是关键,法治化是保障。在治理视域下,行政组织法不再仅是政府内部的结构法,而是包括协调党政群关系、体现共同治理的治理主体法。从优化组织结构,体现党政群协调共治出发,积极回应国家治理现化化对行政组织的要求,通过行政组织立法明确行政组织的职权范围,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部门和地方间的横向协作关系法律化,确立社会组织的行政主体地位,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治理体系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6.
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不仅包括生产、销售问题食品的行为,而且还包括非法生产、销售违禁原料的行为、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非法广告的行为以及相关监管主体的渎职行为。针对这些行为,我国《刑法》规定了相应的罪名,形成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罪名体系。但是,学界目前对这一体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有鉴于此,有必要全面梳理我国《刑法》中与危害食品犯罪相关的罪名,分析这些罪名之间的关系,以期有助于司法实践中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之罪名体系的理解与适用。 相似文献
177.
中德(日)犯罪成立体系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我国刑法界目前正在进行"犯罪构成体系重构或者完善"的讨论。"重构说"强调应以德国及日本的犯罪成立体系为参照,对源自前苏联的我国通说性犯罪构成体系进行全面改造,而"完善说"对通说体系的态度则以调适修补为基调。因而,站在解说中国问题的立场对德日体系之利弊得失作出评析,便尽显必要。 相似文献
178.
《Safundi: The Journal of South African and American Studies》2013,14(3-4):317-337
In encounters with African-American expressive culture, black South Africans at the daw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cognized possibilities for their own lives—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ree from white intervention, professional advancement, and independent nationalist governance. African-Americans seeking to reconnect with the continent worked for South Africa’s independence from apartheid. Music wa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these engagements, creating lasting connections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This paper situates the anti-apartheid activism of Sweet Honey in the Rock and In Process…, both African-American women’s a capella ensembles, within a larger historical trajectory. Through cross-circulations between the U.S. and South Africa, music constituted shared interpretive space linking African-American and black South African activist communities in combating systems of racial injustice in both countries. Building on scholarship on the role of performance in social movements, I explore the creation of shared community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through the profound circulation of song. 相似文献
179.
《German politics》2013,22(2):37-50
Ever since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the German debate about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 party system has been almost obsessed with the theme of crisis. Contrary to what seems to be the dominant view from within German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by and large, the German party system has performed well. Gordon Smith's centrality thesis can explain why this has been the case. However,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the future may not be so benign. 相似文献
180.
《German politics》2013,22(2):73-98
The aim of this contribution is to analyse whether Land elections may (have) become uncoupled from the federal electoral process, and, if they have,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for party competition in Germany. Initially, an overview is presented of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models that can help unpac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electoral arenas. Secondly, how these ideas have been applied to 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electoral competition in Germany is outlined, before an examination of the 'fit' of the data in both the pre- and post-unification periods. We conclude with reflections on two key features that have regularly surfaced in Gordon Smith's writings: party system change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