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9篇
  免费   24篇
各国政治   208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1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0篇
法律   224篇
中国共产党   33篇
中国政治   87篇
政治理论   414篇
综合类   75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Abstract

While there is a copious body of literature explaining Egypt’s political trajectory post-Mubarak through the lens of democratisation and transition theor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by using a political settlements lens, a less linear reading of the events can be offered, which highlights several attempts through both peaceful and violent means of arriving at negotiated agreement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forging of three political settlements, one informal (2011) and two formal (2012, 2013) following the demise of the Mubarak regime in Egypt and the influence of intrinsic, instrumental and resultant violence on power configurations. It argues that the formal political settlement forged in Egypt in 2013 following the ousting of President Morsi cannot be read independently of the exclusionary outcomes of the informal political settlement forged in 2011 and the demise of the Fairmont Agreement of 2012. The paper relies on empirical data, including survey and focus groups undertaken in 2013–2014, complemented with secondary literature in Arabic and English.  相似文献   
82.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rect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trust. We suggest a solution to the controversy in research centering on positive versus negative effects of direct democracy by analytically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the availability of direct democratic rights and the actual use of those rights. Theoretically, greater availability of direct democratic rights may enhance political trust by increasing citizens' perception that political authorities can be controlled as well as by incentivizing political authorities to act trustworthily. In contrast, the actual use of the corresponding direct democratic instruments may initiate distrust as it signals to citizens that political authorities do not act in the public's interest. We test both hypotheses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with sub‐national data of Switzerland. The empirical results seem to support our theoretical arguments.  相似文献   
83.
张华 《台湾研究》2014,(3):70-78
美国对台湾“政治安排”的政策对“合情合理安排两岸政治关系”有重要影响。美国对台湾政治定位的政策是“认知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独”或“两个中国”,但同时又“对台湾地位不持立场”。在两岸关系的解决方式方面,美国对台湾的前途持开放立场,但认为应透过对话和平解决,且要尊重两岸民众的意愿。美国这一政策增加了对统一前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的难度,但在某些方面与大陆对台政策也有一致性。目前,两岸应充分利用这些相契合的政策,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84.
推进两岸经济合作与一体化发展,形成日益紧密的经济共同体,可以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基础,有助于推进两岸和平统一,但并非两岸和平统一的充分条件。而且,发挥两岸经济关系对两岸和平统一的促进作用需要相应的主客观条件,至少需要两岸双方的共同政治意愿与积极行动,以便在共同利益不断增进的基础上建构国家认同。民调显示,近年来的两岸经济合作,在“反独”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施行时间较短且尚未充分展开等因素而不足以证实或证伪其在“促统”方面的作用,并面临制约因素。而国家认同的形成,乃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关键。因此,必须确立正确的合作理念,坚持特定的推进原则,选择适宜的推进方式,以提升两岸经济合作的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85.
2014年3月18日,台湾的学生以及社会团体因为反对两岸服贸协议,进而占领“立法院”,并发起一连串的示威与抗议活动。本研究运用定群追踪数据,以网络民调方式访问台湾地区大三的学生对两岸服贸协议的看法。初步发现:大学生对于服贸协议的态度,受到其政党倾向、统“独”立场以及“台湾人认同”的影响。不过,本研究运用政治情绪的测量也发现:台湾的大学生对于台湾的愤怒与对中国大陆的愤怒,让他们反对两岸服贸协议,但当他们对中国大陆抱持希望时,仍然支持两岸服贸协议。因此,中国大陆的崛起及繁荣与发展,既让台湾的大学生对于台湾的现况感到愤怒,确也对中国大陆充满憧憬。  相似文献   
86.
1998年以来印尼华人积极参政,至今已成为印尼政治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2014年印尼大选,华人选民受到印尼主要政党的高度重视,不仅纷纷派出华人候选人,个别政党还邀请华人搭档竞选总统副总统。华人积极参与国会选举,成绩显著,广大华人选民倾力支持的佐科维成功当选总统,凸显了华人选票的影响力。在印尼不断推进政治民主和族群和谐的大环境中,印尼华人参政的良好势头,将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7.
当代中国政策议程创建模式嬗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策议程的研究在当前学术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些理论范式较多地从即时的视阈对政策议程的创建过程进行解释,而缺少历时向度的考察与对比研究,因而只能对某一具体的社会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进行个案式的说明,而不能归纳和概括一个特定时期政策议程创建活动的总体特征和一般规律,当然也就难以从宏观层面对不同时期的议程建构模式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因此,推进研究的深入发展亟需将个案式的解释模型上升为一般化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创建活动进行动态化的梳理和比较,实现由单一向度的分析视角向"立体化"、多维度的研究方向转变。基于这一思考,以探究政策议程创建活动的"情境转换"与"过程变迁"及其内在联系为主旨,以政策议程创建模式为分析单元,提出了体制-过程模型,并以此为工具,以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议程创建活动为考察对象,通过对三种政策议程创建模式的特征、过程及其背景的比较分析,力图在探究我国三十年间政策议程创建模式演进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体制-过程模型的应用进行说明和验证。  相似文献   
88.
本文旨在以第13届国会选举之后马来西亚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的状况为主要依据,对作为意象的马来西亚国家和作为实践的马来西亚国家进行考察,进而展开以下两方面的论证:(1)马来西亚国家各组成部分的实践过程如何形塑着马来西亚国家的主导原则与主导功能;(2)马来西亚国家建构与政治制度化的不足及其出路。  相似文献   
89.
从泰国军人干政看发展中国家政治制度危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唐昊  陈乔之 《东南亚研究》2007,(1):16-20,34
军事政变不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行动.本文试图通过对泰国军事政变的分析,探讨在发展中国家军人干政的原理.本文认为,政变的发生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因素和政治制度因素,其中政治参与的无序化与领导人退出机制的不完善是引发军事政变的最重要原因.虽然军人干政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在现代社会,军人干政已经不适应甚至危害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发展中国家应该从调整社会结构、扩大政治参与和提升政治制度化水平等三个方面持续地付出努力.  相似文献   
90.
在公共治理框架下的我国事业单位变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统筹规划,全盘布局,分类改革,分立政策,分别引导,分层操作,通过深层次制度变革和配套政策引导,将现存的事业单位各自引导成长为不同的社会治理主体部分,从传统的一元治理模式(即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向多元治理模式(即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共同治理社会事务)方向发展。其中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针对这类事业单位改革目标进行二次认定,区分为政立事业单位和社立事业单位,并设定各自的改革方向和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