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63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5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在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中,物业保安队伍具有人数多、与居民接触频繁、熟悉防范要求等优势,但由于物业保安的工作机制不完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原因,物业保安的职能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基层公安机关要通过通报治安形势、加强防范指导、开展监督检查以及完善奖惩措施等途径促使物业保安有效发挥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352.
“政府信息不存在”案件中证明困境的解决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信息公开诉讼中,常会出现政府声称要求公开的信息不存在的现象,姑且将其称作"政府信息不存在"案件。此类案件的审理往往会陷入证明困境,被告应否对"政府信息不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双方举证责任如何分配、法院是否有必要主动调查等问题,审判庭在审理中也没有明确的思路可寻。本文试图以极大发挥诉讼参与各方的证明能力为思维脉络,结合该类案件的特殊性以寻求合理的解决路径。笔者仅结合法理和有限的审理实践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所持观点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353.
论我国刑事赔偿的特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赔偿应当确立六项特有原则 :( 1 )双方地位平等原则 ;( 2 )有利于申请人原则 ;( 3)确认赔偿与追究错案责任相分离原则 ;( 4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 5)赔偿义务机关与审查赔偿机关相分离原则 ;( 6 )“以证据为根据”原则。  相似文献   
354.
关于刑事诉讼"非法证据"的法律效力问题,学界争论颇为激烈.一、"非法证据"的准确概念应当是"非法证明材料"(不具备证据能力的证明材料);二、从三个主要方面--(1)合法性应当是诉讼证据内在特性之一;(2)"排除加例外说"的"例外",其实并不是对非法证明材料的例外(该"例外"的证明材料本来就是合法的);(3)在控制犯罪与保障人权两种价值目标发生冲突时应取后者.非法证明材料应予绝对排除.  相似文献   
355.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先进文化建设的职责所在。先进文化建设最根本的职责是培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先进文化建设的其他职责还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形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导向,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56.
被诱惑侦查参加犯罪者的罪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惑侦查”或称“警察圈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侦查手段,但我国法律、法规或司法解释都未对此作出规定,实践中经常对被诱惑侦查参加犯罪的被诱惑者的罪责问题产生争议。根据国外有关诱惑侦查合法性问题的学说、法理和原则,根据罪责自负和罪刑相当的原则,探讨被诱惑侦查参加犯罪的被诱惑者罪责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57.
This article approaches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 from the ground up. Selecting African cases of mass atrocity in the age of R2P, it identifies key general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violence. The article goes on to consider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R2P practice in each case. The argument is that R2P engagements in these conflicts display a mixture of weakness and irrelevance. The result of this is that R2P has failed significantly to reduce human suffering in any of the cases dealt with. The article notes that this clear failure does not seem to perturb the mainstream of academic R2P discourses, which, although critical at times, remain confident that R2P is making some difference and represents the best way forward. 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this kind of discourse is propounded in the scholarly work on R2P. This leads us towards an argument that R2P as a discourse and international project can run in parallel with continuing mass suffering in African civil wars without being profoundly troubl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