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5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35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3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刑事和解(V ictim-O ffender Reconc iliation)是一种解决刑事纠纷的新的制度设计,也称为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和解、被害人与加害人会议、当事人调停或者恢复正义会商。当前,检察机关进行刑事和解和有必要,能全面履行检察职责,兼顾国家公诉权与被害人诉权;、更为合理地兼顾正义与效率价值。当然,对刑事和解的范围应合理界定,既不能过大,也不能太窄。在刑事和解中,检察机关应处于监督者地位。  相似文献   
72.
民事诉讼的个性和检察监督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排斥检察监督.我国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的最主要的法理依据在于我国的政体.民事诉讼的公权力属性决定了其需要检察监督.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需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73.
挪用公款罪司法适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兆蕙 《河北法学》2007,25(7):76-80
挪用公款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犯罪,罪名创制之初,便引起刑法理论界的广泛争议,也是司法实践中认定的难点.为了准确适用法律,统一认定标准,迄今为止,有关机关共作出了4个有权解释,解释虽然一再出台,但仍存在理解上的不一致,尤其是解释中的"以个人名义"、"个人决定以单位名义"、"谋取个人利益"及"如何确定多次挪用公款的数额"等问题,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认识,有进一步探讨和谋求取得共识的必要,以求得司法的精确.  相似文献   
74.
举报制度在反腐败斗争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向司法机关进行举报后,一部分举报人却屡遭打击报复。对举报人重奖励而轻保护,对打击报复者重惩罚而轻预防是打击报复举报人案件屡屡发生的结症所在。完善举报立法,扩大对举报人的保护范围,补偿因举报而造成的损失,明确举报人保护机构,规范保护程序是举报人保护制度重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5.
诬告陷害罪的客体应该采用人身权利说的观点;诬告的对象必须是“他人”,而且是特定的;单位不能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但有例外;客观要件具有量化因素的限制;主观方面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  相似文献   
76.
罪名变更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红星  张宇 《河北法学》2004,22(9):101-104
罪名变更问题是刑事审判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从其理论基础分析入手 ,结合国外及我国港、台立法 ,就国内几种罪名变更学说进行评述 ,重点阐述审判实践中遇到的罪名变更的问题 ,并找出对策。  相似文献   
77.
从罪名的含义 ,从法院拥有审判权、定罪权及法院在审判程序中的中心地位 ,以及诉审分离原则、辩论原则和辩护原则的施行 ,阐明法院变更指控罪名的合理性及其受制于正当程序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78.
刑事二审功能处于纠正事实错误与统一法律适用两种类型之间.科层式司法权力结构与纠正事实错误型二审功能匹配,司法机关的权力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协作式权力结构要求二审具有更多的统一法律适用功能,司法权力结构功能分化以与其相适应.我国刑事审判权力结构向协作式方向改革的趋势,必然要求刑事二审的功能由片面纠错向主要提供救济方向嬗变,控审分离原则与提供救济的刑事二审程序具有更多的内在契合性,刑事二审相关制度因之应当作出相应修改.  相似文献   
79.
杨帆 《政法学刊》2001,18(5):30-31
公正是刑事司法活动的最高价值目标。起诉作为刑事诉讼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其公正价值包括二层含义一是实体公正;二是程序公正。实体公正是指在起诉阶段正确认定案件事实,运用法律。程序公正强调在起诉阶段加强对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共同作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80.
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陈述是一种重要证据。它是追究犯罪的起点,也是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与非罪的重要证据来源。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被害人由于种种原因,在司法机关向其收集证据时,作出了违背客观事实的虚假陈述,干扰了刑事诉讼的证明进程,妨碍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有些案件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社会影响很坏。对于此种行为如何定性,无论在我国刑法理论界还是司法实践,亟待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