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5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0篇
法律   71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69篇
综合类   12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孟中印缅”地区合作机制:推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中印缅论坛"已走过五年的探索历程,现已开始步入实质性阶段.随着相关国家经贸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对区域机制建设的共识日益增强,该机制已逐渐由学术主导的"二轨"层面向政府决策和可行性操作的"一轨"层面靠拢.中国云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与孟加拉国的经贸和通道建设合作为该机制提供了动力,印度的该地区跨国经济合作的认知也在发生积极的转变,并且该机制业已同其它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互动关联.尽管如此,该机制的运作和深化仍面对某些不可忽视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2.
杨雷 《东北亚论坛》2021,30(1):115-126
中俄所提出的两大倡议分别代表了各自在国际制度竞争有所加剧背景下的本国利益需求。二者都以拓宽欧亚经济合作渠道为首要目标,但是它们在原则、方向、手段等方面的差异是相互关系的不利因素。为了协调国际规则的制定,中俄确定对接两大倡议。一方面,中俄两国希望通过制度合作制衡美国霸权;另一方面,中俄在欧亚地区的一致性和冲突性并存,双方需要一个协调关系的制度框架。中俄两国既有以制度合作在国际体系层面应对美国压力的意图,也希望在地区范围内协调彼此关系。两大倡议的对接将增强国际社会新兴力量在国际制度体系构建和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化解中俄双方潜在的矛盾,推动欧亚区域合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3.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产业协调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区域协调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关键,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应以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区域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的形成、城市化发展的空间载体与支撑效应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产业协调的主要机制和重要突破口,建立区域产业整体发展观及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强调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发展的有效组合;加速响应于产业结构演变的城市化进程;整合产业发展的空间经济地域;强化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支撑系统相结合,从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产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4.
选用中老龄大鼠,采用饥饿、劳累、高脂饮食、结扎左侧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模型。通过对一般体征、局部脑组织血流量、脑水肿、血液流变学、血浆血栓素A2(TXA20、前列环素(PGI2)的观察。结果表明:模型鼠出现偏瘫症状;脑组织含 显著增高,脑水肿明显;rCBF显著增高,PGI2显著降低,血液呈高度浓、粘、凝、聚状态。符合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95.
巫文勇 《行政与法》2006,(2):108-111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趋同的根本原因是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不是建立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上,而是基于地方政府和官员的价值目标和地方利益。区域产业结构的同化,一方面使得各区域产业缺乏规模效益,加剧市场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使得本已匮乏的资源进一步恶化,激化了人与资源的矛盾,阻碍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调控与协调发展的政策,旨在扭转失衡的区域产业结构,但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深层次原因,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制定一系列调控区域产业结构的政策,更应适时地使一部分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并在对我国区域产业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就制定《区域产业结构调控法》的重要性、调整对象、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96.
工业化是铜仁地区经济发展的选择。因此,要围绕六大产业建设对工业合理布局,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服务体系建设为手段,以营造发展环境为契机,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7.
面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十四五”时期,重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对实现更高质量、更具效率、更加公平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从国家、区域、城市、县域四级空间尺度出发,以“整体分散,优势集中”为行动指南展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在国家尺度下,在集中力量缓和东西失调、南北分野以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同时,以“一带一路”为牵引融入国际大循环。在区域尺度下,打造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城市群、长江中游—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五大核心增长极,助力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县域尺度下,抓好国家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工作,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在此基础上,融通国家、区域、城市、县域四级尺度,共同引领“普遍沸腾”。  相似文献   
198.
近年来,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共同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问题。《东盟灾害管理与紧急应对协议》作为东南亚地区有关应对自然灾害的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是世界上同种类灾害联合应对协议的开篇之作,这个协议约束东盟国家团结应对、共同减少灾害风险,并加强了他们防灾和应对灾害的能力,并加强了同联合国及其他合作组织的伙伴关系。这是国际社会自然灾害应急法制化的一个范本,其积极意义和不足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9.
From about the middle of the 1990s China's leaders began to articulate a new concept of security that they called ‘cooperative security’, which was seen as more appropriate to the post-Cold War era than the more traditional military alliance systems. It sought to promote mutual trust and consultation as a means of addressing security problems between states that were neither adversaries nor friends. The new approach was better suited to a China that felt more comfortable about itself and its growing integration into international society. It involved a more proactive approach that was ready to take initiatives for the first time in multilateral settings. It also reflected current Chinese interests by seeking to reassure neighbours that they had little to fear and much to gain by the rising China in their midst and by implicitly dissuading them from participating in any significant attempt to contain China. But the new approach is not without its problems. It will need to show a greater readines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cerns of others, it will require greater transparency in the conduct of foreign policy and it will need to find a way of accommodating the American approach. But in itself most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Asia-Pacific will find this a welcome development even though it does not as yet provide a satisfactory basis for erecting a new security architecture to supplant that established under the aegis of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200.
Abstract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s set to be fundamentally altered by two developments in Washington's defence policy. The first is the so-called pivot towards the region in terms of overall defence strategy. The second, occurring at roughly the same time, is a move towards a far greater role for advanced conventional weaponry in the US defence posture. We analyse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two trends and discusses a central tension between short and long-term challenges, suggesting that, contrary to current developments, either a freeze in the deployment of these weapons programmes or a return to a strategy underpinned by traditional notions of deterrence may well b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