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6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劳动权在现实中被侵害的现象非常严重,现行刑法对劳动权的保护在范围、犯罪主体、惩罚措施等方面均有不足之处。通过刑法修正案的形式在刑法中设立专门篇章,内容上增设罪名、增设危险犯、加大单位犯罪和罚金刑的适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劳动权。  相似文献   
22.
随着监狱工作的发展和“首要标准”的贯彻实施,如何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成为监狱工作的重要课题。教育改造是监狱的核心任务,把罪犯改造成为合格的守法公民,是监狱工作的最终目标。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育改造罪犯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罪犯重新社会化的过程。以罪犯重新社会化为切入点.调整充实现行的教育改造内容、强化罪犯人格教育、创新教育改造工作方法与评价办法,将有助于破解监狱在提升教育改造罪犯质量方面创新的难题。  相似文献   
23.
逃犯移交是海峡两岸之间开展最早、也是目前最主要的司法互助事项。《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将"逃犯移交"称为"遣返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并专条规定了"人道、安全、迅速、便利"的原则等内容,但是对其基础和核心的原则却采取了回避的态度。中国区际刑事司法互助中的逃犯移交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中的引渡,性质不同,但问题相似。在参照国际惯例时,既要考虑两岸在政治经济和司法制度上的巨大差异,更要贯彻"一国两制"原则,同时还要在保障人权和防止罪犯逍遥法外之间掌握平衡。  相似文献   
24.
本文综述了网络电子证据的相关概念、特点、取证技术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5.
随着"清网行动"在全国范围的竞相开展,各级公安机关为求追逃成果的最大化,规劝追逃工作被摆上了更加重要议程。规劝追逃工作意义深远,要通过各种方法进行规劝,规劝追逃工作应注意不能盲目规劝,漫天承诺;要考虑社会和谐;逃犯投案后要严格执法;建立规劝追逃工作风险评估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6.
正确理解转化犯的转化条件是明确划定转化犯的界限并准确适用转化条款的关键。转化犯的前行为可以是非罪行为。转化犯发生转化的时空条件,从时间上看,应包括本罪行为造成的不法状态的持续期间;从空间上看,应包括本罪行为实施场所的合理延展。客观条件的变化是转化犯发生转化的实质条件。  相似文献   
27.
劳动改造是我国主要的刑罚执行方式,现阶段还存在着劳动改造的作用被放大、罪犯的权利易受侵犯、劳动改造忽视目的性等问题。为完善此刑罚执行方式,应落实罪犯有偿劳动制度,建立合理的罪犯劳动成果分配和管理体系,尊重和保障罪犯的人权,注重刑罚执行的教育感化功能,逐渐建立一定程度的开放的罪犯劳动场所。  相似文献   
28.
王燕飞 《河北法学》2005,23(12):25-27
"犯罪分子"这一用语在97刑法条文中使用共计达51处,并且大致是在三种不同意义上使用;这一用语存在与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贯彻的无罪推定理念相冲突,与犯罪人是人的这一现代刑罚观念不和谐,与刑法内部的相关规定不协调等方面的缺陷;根据其使用不同情况,可分别修改为"行为人"、"人"、"罪犯"和"犯罪的人".  相似文献   
29.
了解顽危犯群体个性心理特征状况,针对性开展顽危犯思想转化和心理矫治,提高改造质量。采用《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试(COPA-PI)》的方法,对86名顽危犯进行隐蔽性的心理测试,测试结果与全国男性罪犯常模比较,顽危犯与普通罪犯相比,有其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改造过程中,应做针对性的教育转化和心理矫治工作。  相似文献   
30.
This article shows how easy and valuable is to interview offenders, when the information of crime or criminals life is needed. There is no need to use just authorities information that is often very one sided and focused on solving single crime or personality behind the committed crime. During this study I interviewed 15 persons and one group of 6 persons. The 21 interviewees represented 14 different groups active in the 1990s in Finland and cross-border criminality. The interviewed persons were selected for equal representation of four different criminal backgrounds. The types of crimes that Finns typically commit across borders (from abroad to Finland) include: (1) different kinds of smuggling (spirits, tobacco and drugs), (2) trafficking in prostitutes and organising their work (procuring) in the country. From Finland to foreign countries, Finnish criminals primarily, (3) handle stolen goods (fencing), (4) money laundering. The persons selected to be interviewed were still committing or had recently committed these types of crimes. There are only a few empirical studies made on professional criminals. It is amazing how similar the findings of these are, even though the three studies—British, American and the present—reflect different social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 decades. On occasion it feels that the place and time of study are irrelevant, as if you are reading and analysing just one study. From the research point of view it is interesting how such similar findings are possible. None of the 14 groups that I studied were able to fulfil the 14 variables of organised crime, that I required for a group to be classified as an organised crime group.
Mika Junninen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