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2篇
  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55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96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34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DNA技术在系列案件串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列案件、流窜案件时空跨度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其进行及时的串并侦查是一项有效的侦查措施。DNA技术和DNA数据库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凶杀、强奸、盗窃、抢劫等许多系列案件的串并和认定,为最大限度打击犯罪,合理配置有限的侦查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2.
In the last decade, computer-based systems for the comparison of microscopic firearms evidence have been the subject of considerable research work because of their expected capability of supporting the firearms examiner through the automated analysis of large amounts of evidence. The Integrated Ballistics Identification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a two-dimensional representation of the specimen surface, has been widely adopted in forensic laboratories worldwide. More recently, some attempts to develop systems based on three-dimensional (3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pecimen surface have been made, both in the literature and as industrial products, such as BulletTRAX-3D, but fundamental limitations in achieving fully 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remain. This work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 3D-based approach by proposing an approach and a prototype system for firearms evidence comparison that is based on the acquisi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3D surface topography of specimen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artridge cases. The concept of 3D virtual comparison microscope is introduced, whose purpose is not to provide fully automated identification, but to show how the availability of 3D shape information can provide a whole new set of verification means, some of them being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work, specifically, visual enhancement tools and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shape properties, for supporting, not replacing, the firearm examiner in reaching the final decision.  相似文献   
103.
2004年1月8日,武汉市洪山区朱女士的30万元现金在轿车后备箱被盗,洪山警方接警调查后盗案是否成立存在着两种相反意见,湖北警官学院对朱女士采用测谎仪测试得出盗案事实成立的结论。洪山警方迅速立案调查,又由湖北警官学院对嫌疑对象作测谎测试,作案人刘海军浮出水面,在铁证面前,刘海军交代作案经过,全案告破。心理测试在侦破此案中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其经验是多方面的,但同时也有教训,走过一些弯路。  相似文献   
104.
谢安平 《法学杂志》2012,33(4):98-103
诱惑性侦查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违反了刑事诉讼的被动性和程序正义理念,并且通过诱惑性侦查所取得的证据是非法证据。因而,原则上应当禁止诱惑性侦查。但是,为了打击犯罪的需要,在例外情况下,可以允许有条件地使用诱惑性侦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5.
王贞会 《法学杂志》2012,33(10):165-169
在刑事司法领域,人权保障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发展的制度体系。既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也要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同时注意二者平衡。1996年《刑事诉讼法》确认了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但由于缺少配套机制,导致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新《刑事诉讼法》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及其保护,但较少涉及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死刑案件给被害人造成的伤害尤为严重,应当给予特别保护。  相似文献   
106.
程政举 《法律科学》2012,(1):187-194
汉代经义决狱是以《春秋》、《诗经》等儒家经典中有关法律适用的记述,以及有关历史事件、客观事物的记述中所体现的"义理"判决案件,进而弥补当代立法之不足,发展、完善汉代法律的一种司法实践活动。经学理论是对先秦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公平、正义的成分。经义决狱的产生与汉代经学研究密不可分。经学研究的产生、兴盛为经义决狱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社会基础。儒家经典中所体现的"义理"具有公平、正义、理性的特点,符合时宜、事宜之意,依之所作的具有拘束力的判决,进而形成有拘束力的判例、判令可称之为汉代衡平法。  相似文献   
107.
哈尔滨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稳定政权的第一个国际化大城市,外侨人口众多,犯罪率高,法律纠纷量大。从1946年—1949年,哈尔滨解放区法院受理外侨刑民事案件分别为447件和813件,占其所受理的刑民事案件总数的8.3%和14.7%。法院在涉侨审判中以民国法律、解放区的革命政策法令、苏联法以及外侨的善良风俗作为审判依据,有效地解决了纠纷,维护了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8.
孙永军 《行政与法》2014,(10):102-107
诉讼事件的对立性、裁量性、公益性、迅速性、展望性等均可作为诉讼程序中适用非讼法理所考虑的标准.非讼法理在诉讼程序中适用的个别化、具体适用标准的流动化,实际上就承认了民事诉讼中程序保障的个别化和多样化.当事人的听审请求权保障就是非讼法理在诉讼程序中适用的限度.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和总结杀婴案的主要特征、法医学检验重点和命案现场分析要点。方法收集2008—2013年苏州市发生的7例已破杀婴案的有关资料。分析并归纳其特点。结果杀婴案嫌疑人均为受害人母亲,年龄较轻,多为未婚先孕;均为分娩后杀婴,分娩现场与杀人现场为同一地点;死亡新生儿多为机械性窒息,尸体多无衣着包裹,脐带非医源性离断,胎盘未与死亡新生儿连接。结论杀婴案法医学检验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有助于案件的分析和侦破工作。  相似文献   
110.
雷磊 《法律科学》2014,(2):39-49
法律论证既需要运用权威理由,也需要运用实质理由来证立法律命题。法律渊源是最重要的权威理由,它通过说明法律命题之来源的方式来证明后者的初步有效性。制定法与先例构成了法律论证之权威性框架的主要部分,制定法属于规范权威,而先例属于事实权威,它们在司法裁判中一般只需被指明。同时,法律论证的正确性宣称决定了法律论证也必须运用有效的实质理由,即对法律命题内容的正确性进行证立。这种论证既可以是法律体系内的论证,也可以是超越体系的论证。法律论证旨在于平衡权威与正确性,其中权威论证具有初步的优先性但并非不可推翻,权威性的强度与相关正确性论证的负担成正比。以此来分析,我国的指导性案例介于规范权威与事实权威之间,它的效力是一种"准制度拘束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