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95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6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51.
This article looks at the issue — largely neglected in the transition literature — of the relative weights of the privatized sector and the generic private sector (of de novo private firms) in the emerging private sector of post-communist economies in transition. The present writer posits that the relative weight of each in the aggregate share of a private sector (generally expanding over time as transition progresses) strongly influences economic performance, both during correctional recession and during recovery and expansion period. Another, interrelated issue considered here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evolving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generic private sector, that is the most dynamic one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y. It is true tha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stitutions and performance has been a staple of a very large number of books, articles, and papers.However, this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one component of a private sector only, that is the generic private sector.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looks beyond the ‘Holy Trinity’ of transition (stabilization, liberalization, and privatization) towards a wider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political liberty, law and order. The foregoing wider framework, and the emerging general trust, matters as much — if not more — for the present writer as the standard transition program.It is the relative dynamics of both components of the private sector, affected by both standard transition programs and the above-mentioned wider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that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for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post-communist transition.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I will try also to answer, tentatively, the question under which circumstances the wider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may emerge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352.
严格执法体现了法律至上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法治精神,也是解决当前突出执法问题的有效途径。严格执法,必须树立规范执法的观念,转变将打击违法犯罪与严格执法对立起来的观念,摆正公安机关是执法机关而非立法机关的位置。  相似文献   
353.
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法治化的行政相对人更有利于催生出法治化的行政主体。故行政法治之构建,需要行政相对人担负起主体角色,履行主体责任。在"5.12地震"中,普通民众秉持法治精神与政府善意合作,实现了行政相对人主体性的个案回归。主体性回归以及由此形成的交往理性提供了一个异于传统方式的行政法治化进路,并标志着"和谐行政法"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354.
李兵 《行政法学研究》2006,(2):52-57,133
国务院批准“较大的市”的行为是“较大的市”立法权的依据,因此从性质上说属于立法行为,应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发布。同时应明确“较大的市”的法定标准,尽快健全批准程序,使国务院的批准行为有章可循,得以规范。  相似文献   
355.
从法律规范的来源、合理性的依据、实施和弥补不足等几个方面集中论述了道德对法治的作用和影响,认为法制建设离不开道德建设,加强道德建设是实行法治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56.
公共选择理论视野中的规则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共选择理论不仅提出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关键在于规则变革 ,而且提出了规则变革的优先顺序 ,即与政治规则相比 ,优先选择经济规则 ;与较低层次规则相比 ,优先选择元规则的变革。将公共选择理论关于规则变革的观点用来比较分析中西方行政改革 ,将会发现变革公共服务的供给规则 (公共服务市场化 )是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优先选择 ;而优先把行政决策的规则从其它性质的规则剥离出来 ,建立公共行政体制 ,是中国行政改革不可回避的战略选择。优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是建设公共行政。  相似文献   
35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多民族的现实往往和多宗教的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多元的少数民族传统法律文化和规范始终是国家法理论上成熟和实践中通行的主要决定力量和重要渊源。在一个多元的法律环境中 ,我们只有正视非国家法的存在并积极引导其发挥正确功能 ,使之与国家法律协调一致 ,才能真正从实践中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358.
张君周 《法律科学》2008,26(6):62-69
科技的发展对法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科学证据则是这一冲击的直接体现。因此,法官如何审查科学证据保障审判的公正成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美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对于科学证据的审查逐渐形成了法官的看守职责。该过程经历了严格的弗赖伊规则,自由的联邦证据规则以及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多伯特规则等多个阶段。相比而言,我国现有的法律内容比较简单,有待完善。尽管存在诉讼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美国相关规则的制定及理论探讨对我国立法完善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59.
狄龙规则是美国处理州和地方关系的重要原则。它认为城市是州立法机关的创造物,州立法机关对其组织和结构具有绝对的控制力。狄龙规则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受到各种冲击。二战后,美国各州相继确立了地方自治制度,地方相对于州而言取得了较大的自治权。与此同时,美国联邦政府却开始通过经济渗透逐步介入地方事务,城市逐渐陷入联邦的控制。狄龙规则的变迁体现了权力制衡,地方政府在摆脱州权控制的同时又受到了联邦权力制约。  相似文献   
360.
规则理性不同于个体理性,契约论者与契约至上论者也分别拥有各自不同的理性概念.由相近规范原则所构成的规范空间有着自身的逻辑特征.基于上述诸种基本区分,本文指出,传统契约理论存在着如下缺陷:混淆了规范原则与规范有效性,没有能够区分契约得以可能的逻辑条件与规范空间得以可能的逻辑条件.因此,契约论面临着从个体理性达致规则理性的困难,它更多地沦为规范有效性的一种解释机制而非辩护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