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5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20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32篇
中国共产党   198篇
中国政治   177篇
政治理论   64篇
综合类   3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时代及其变迁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变化发展,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适应时代主题转换的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内容、形式、方式和手段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12.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者永恒的标志。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实践相结合,在发展中坚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坚持。百年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成功和苏东的失败均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应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给予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813.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战略、治国方略、党的建设、人才、思想宣传教育工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这些理论创新是邓小平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814.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是社会中存在的互相依存的一切关系构成的关系机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和谐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是一个主体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历史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高度浓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15.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又根据新情况,充实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在继承中有了新发展。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自然矛盾的认识根源;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曼为具体的实现途径,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历史进程做出了切实努力。  相似文献   
816.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必然性,为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持。所以,在价值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视角下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两个必然”理论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17.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产生了两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本文就两次飞跃的。  相似文献   
818.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核心是关于怎样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其中包括关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它们是整体性原则、根本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目标原则和发展原则。正确把握这些原则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多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第一层次,即最根本的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层次,即具体原理层次,包括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论、发展观、群众史观等。第三层次,即直接表现层次,这是最外在的层次,主要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具有鲜明的特性:系统性;传承性;先进性;民族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820.
马春如 《学理论》2009,(20):15-19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中国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发现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的伟大事业一步步地推向深入,使马克思主义自由途径理论在中国有了新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