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81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63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5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元朝监察制度——御史台系统的设置几近完美,而其功能却大打折扣。元中期以后官场贪贿腐败恶性膨胀,国家监察机构几乎陷于瘫痪。中央政府把整治官僚队伍的重点放在了地方,多次派遣奉使宣抚地方,代替监察官员巡行全国各地,发挥独特的行政司法监察职能。但国家的常规制度尚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这种临时性补救措施显然也无法最终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82.
检视"阿云之狱"所引发的关于宋代刑法中的自首制度,比较古今刑法中的自首和坦白制度以及相关规定.旨在把握自首制度的历史渊源和传承脉络,以期当今的刑法制度臻于完善.  相似文献   
83.
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文学中的革命历史小说是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在革命历史小说中,传统形式与革命叙事之间形成紧张的张力关系,传统一直是被当作"形式"的次要地位加以看待,但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和从上世纪90年代直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却为我们重新解读这些文本提供了有利的契机。而这其中《青春之歌》的叙事尤为突出,分析传统叙事与革命叙事的二重奏,可看作是对"红色经典"叙事的特殊而典型的揭示。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从理藩院的设立、达赖、班禅封号的确定,噶厦治政制度、驻藏大臣制度、金瓶挚签制度的创立等方面,述叙了清代中央政府的主要对藏政策,认为这些政策总体上稳定和促进了西藏的社会经济,提高和发展了历史上形成的“汉藏一家亲” 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85.
分体研究汉赋的起源问题,已成为学界的共识。散体赋在它的发展形成过程中,必然要吸收其他文体的某种因素。经过爬梳、分类研究先秦时期的优语事例,发现它们与散体赋的本质特征存在众多的一致性,从中可以看出先秦优语与散体赋存在着独特的承继关系。在从优语发展到散体赋成熟形式的过程中,屈原之赋是先导之风,而宋玉之赋和苟卿之赋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这使我们看到从优语发展到文人之赋的鲜明轨迹。  相似文献   
86.
在史书关于匈奴和西域传记中,两汉与匈奴、西域诸国进行的和亲与人质政策贯穿于两汉的整个历史,因此,我们不妨将两汉的和亲和人质看成是一种被“制度化”的常规。本文依据史实,着重讨论这两种“制度”发生、发展及其背后可能的“法理”。  相似文献   
87.
王斐弘 《现代法学》2005,27(1):14-21
唐格的散佚,使上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五件唐格显得弥足珍贵,其中惟一的刑事法律文献《神龙散颁刑部格残卷》尤其值得关注。该文献不仅使我们得窥唐格之原貌,而且佐证了“格”在唐律中的位阶、性质和效力。通过对她的研究,既可明了中国古代法律形式之变异,开掘法律史探析的深度,又可从法学的角度追溯唐格之来源,以阐明其流变,对中华法系史之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8.
试论宋代"全民经商"及经商群体构成变化的历史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晓亮 《思想战线》2003,29(2):79-85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一种难以阻挡的"全民经商"态势。其经商群体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尤其是包括了衣食国家的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和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宗教界人士。他们经商营利的行为超出职业的范畴,也多为国法和传统道德规范所不容,但若将其放入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时段中考察,就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应当给予一些积极的评价。  相似文献   
89.
禅宗与书法的渊源颇深,在“宋人尚意”的书法思想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从禅宗与“尚意”的关系和“尚意”的书家代表来看,禅宗对“宋人尚意”书风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论范仲淹“积极防御”的守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多年来贯彻实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军事力量薄弱,边塞防卫松弛。范仲淹调任西北前线主帅后,为解决军需问题,要求建立“营田”制度;且适当招募当地壮丁,建立“土兵”制度;同时,精选将帅,精练士卒。范仲淹主张适当地发动局部进攻,进攻的目的是为了构筑起更好的防御体系,局部进攻应该成为“积极防御”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朝廷基本采用了其“积极防御”的防边思路,西北前线形势很快稳定下来,宋、夏双方终于达成和平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